1. 首页 > 新知识

天演论是谁翻译_ 严复的天演论翻译的是以下哪位人物的作品

天演论》翻译研究引言 严复是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信达雅”长期 以来认为是翻译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和“金科玉律”。 然而也有人对严复提出批评,认为他自己的译文就不“信达 雅”。其实,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 谈翻译时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翻译涉及很多因素对,于翻译的研究不 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要把翻译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去研究。 文化翻译理论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的几个世纪里,翻译学者仅仅是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翻译。直到1976 年,在比利时勒芬学术 会议的召开宣告了翻译研究学派的成立,在其后的20 多年 里,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该研究在20 世纪90 年代取 得了重大突破,由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 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在1990 年出版。 他们在研究翻译时关注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问题,比如翻 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文本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译者翻译策 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文本在译入语系统中的接受情况。玛丽? 斯内尔?C霍恩比把这种翻译由文本转向文化和政治的研究, 称之为“文化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学派。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的四个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语言 层面会出现问题。“但是,在话语体系、诗学和意识形态层面 也会出现问题”(Lefevere 1992:87)。“勒菲弗尔最初只是把 意识形态定义为‘世界观’,但他也赞同弗德雷克•詹姆 逊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即‘指导人们行为的形式、惯例和信念 的体系’”(Hermans 2004: 126)。 再后来勒弗维尔将其定义 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其中包括观 点和态度,并且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来解读文本”(Bassnett &Lefevere 2001:48)。勒弗维尔认为诗学是人们对于文学的 看法,或者在某个社会中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在20 世纪80 年代,赫曼斯编辑了《对文学的操纵》,他指出“从译 入语的角度,所有翻译为了特定的目的,都包含了对原文本 的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 11)。勒弗维尔认为“所有的改 写,无论意图是什么,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反映 了它们在某个社会,通过某种方式操纵了文学的功能。” (Lefevere 2004:8)。 二.清代的意识形态和文学传统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儒释道三家学说。

儒 学提倡君权神受,三纲五常;佛教提倡忍耐、因果报应;道 家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而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看到 中国政府的失败,一些封建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其目的就 是学习西方,发展自己,来维持封建统治。所以,严复当时 的意识形态就是为“救亡图存”,学习西方,维持清政府的封 建统治。 晚清的主要文学流派是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学观,或 者说儒家显学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上就是“经世致用”的文学 观,提倡“文以载道”,提倡文学的现实功能。而严复精通古 文,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一个大家。我们知道译者的写作风格 或多或少地都会体现在译作当中,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读《天 演论》简直是桐城味儿十足。其次,清末依然存在着“雅”的 文学传统,“简洁典雅的古文风貌固然成于桐城派,桐城派的 开山之祖戴名世主张文章‘雅而且清’,方苞提出散文语言的 ‘雅洁’论,事实上有清一代几乎所有的文章家都是求雅忌俗” (孙之梅,2003:92)。另外,清人“雅”的观念还包括,重 树经学在古文写作中的权威地位。因此,他们主张在古文写 作中树立经学的权威。 叙事传统也对严复的翻译产生了影响。当时的中国文学 通常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郑铁生认为,“可以说《史记》 是中国叙事学的典范作品,……是奠定中国叙事学理论的基 石”(郑铁生,2003: 40),而《史记》就采用的是全知的视 角,在每篇之后作者还会加上“太史公曰”等来发表自己对当 事人或事件的看法。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4655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