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物杂谈

人文地理学流徙名词解释(地理分布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流徙名词解释(地理分布名词解释)、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人文地理学流徙名词解释(地理分布名词解释)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1.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2.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一些相互关联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一个集中的核心区和一个模糊的边界区。

   3.功能文化区:其文化特征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其分布区域由相互联系决定的文化区。

   4.地方文化区: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着共同的地域自我意识。

   5.扩张扩散:指的是寻求文化的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地从场所向周围传递,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6.接触扩散:指人们几乎接触到某种文化现象,因为它容易被接触者接受。

   7.分层扩散:指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播,或者说接受这种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或人群上有分层现象。

   8.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在另一个地方存在,原有的文化现象不得不进行某种程度的改变。

   9.迁移与扩散:当某种文化中的人或群体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时,他们会将该文化传播到那个地方。

   10.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所有文化层次和层面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是协调的。

   1.人口转型:指从传统人口再生产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型转变。

   1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所能容纳和养育的最大人口数量。

   13.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遗传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域内的人有一定的共性。

   14.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传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物质。

   15.观光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跨行业。

   16.城市: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的居住区。

   17.城市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向城市、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8.城区: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部分组成:已成为城区内侧的建成区;(2)正在城市化,与市区联系频繁的远郊。

   19.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具有主导地位的领土范围、边界、区位、形状、中心区域等空间要素构成。

   20.政权结构:由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技、民族士气和政府能力等权力要素构成。

   21.政治整合:是指若干个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些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一个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的较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然后共同行动的过程。

   2.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为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运用这种力量的能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或国家实力。

   23.地理意象:指地理环境和事物通过感知和认知过程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形象。

   24.行为空间:指人们活动的地理边界,既包括直接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间接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

   1.地理学的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质环境的结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

   3.三分法:自然地理学3354研究自然环境的特征、结构和区域分异的科学。人文地理学——是以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的科学。经济地理学3354是在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现象的空间结构的一门科学。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系统;第二,区域研究体系;三是空间分析系统。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6.古希腊著名学者厄拉多塞首创了“地球科学”这一术语。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里特被认为是现代地理学的先驱。希腊学者认为荷马是地理学的创始人。

   7.以下提出人地关系理论的人是被称为人文地理学创始人的拉策。德国地理学家有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里特、拉策尔、赫特纳、施若特尔、杜能、韦伯、克里斯特尔、廖石等。

   8.人文地理研究的五个方面(泰瑞g乔丹):(1)人文地理3354文化区的空间表征;文化时间现象3354文化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与各种特性之间的协调3354文化整合;各种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3354文化景观。

   9.文化区的概念:文化区是指一定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的空间分布。

   10.文化的时间现象(例如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张: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不断地从该场所向周围传递,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连续性。迁徙:某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带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群体的迁徙,将这种文化传播到该地。

   1.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是从应用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不仅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而且研究人类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人类活动区域,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式,“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了区域文化系统。在人地关系中,“人”作为主体处于主动地位,“土地”作为客体处于被动地位。

   12.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层次和层次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协调一致,这就是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

   13.文化景观的概念:也称文化景观,是生活在该地区的某一文化群体为满足其需要,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创造的文化产品。

   14.人口转型的概念:人口转型是指从传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人口转变模型旨在揭示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诺特斯坦第三层序分为三个阶段;库尔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化理论,重新命名了五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个阶段的数量界限;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型综合了上述观点。

   15.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它是人口过程的空间表达。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反映一定区域的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量。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数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为了真实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有农业人口密度、养分密度、比较密度。

   16.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可举例说明】):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即倾向于暖湿地区、低洼地区和岸边(海、河岸),即中低纬度指向并相互靠近。

  沿海方向和平原方向。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7.杜能《孤立国》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模型。第一个自由农业带;第二条林带;第三作物轮作带;第四带是禾谷类作物种植带;第五带和第三园农带;第六畜牧业带。【离城市最近的活动有哪些】)

   18.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需要建造更大更快的船只,海上航行需要精确的定向定位仪器和适合航行的地图。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产品的交换,需要改进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种社会需求要求生产技术有所突破。正是这个前提和基本条件,促使了我们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

   19.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政治前提:较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技术:作坊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当时在海外贸易方面,英国不仅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老牌殖民主义者,还在17世纪压倒了当时垄断欧洲海外海运和商业的荷兰,在欧洲对外贸易中独占鳌头。“光荣革命”(1689年)后,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一个主权机构,并逐渐演变成一个在权力和责任上占议会多数的内阁。这对英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工业出现的顺序和原因:最早出现的是纺织业,然后是钢铁工业、采煤工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

   21.城市化的机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压力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首要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力量;(5)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和延缓城市化进程。

   2.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发展政策的影响: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必然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在控制上

   24.城市体系的概念: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本质上存在着固定的联系和等级结构。也就是说,在一定区域内,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从而形成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不断地在系统内交换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这种具有固定关系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就是城镇体系,也称城镇体系。

   25/等级规模定律:1913年,F.Auerbach指出区域城市的人口规模组合表现出一定的规律。通常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人口是第一城市人口的1/2,第三多的城市是第一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法则被称为秩规模法则。1949年,G.K.zipf使这一规则更加清晰,因此被称为奥尔巴哈-齐夫规则。

   Pr=/(q r)。这个规律在发达城市更明显,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符合这个规律,但一些发达国家不符合。

   26.第一条城市规则:杰斐逊在1939年提出的。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国家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家在第一城之下有很多中小城市体系。后来修改了,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第一城市。所以法律修改是指不是所有的国家首都都是第一城市;中心也可以是第一城;一个国家可以有两个第一城市;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城市法起着明显的作用。

   7.七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广东话、闽语。

  北方方言:是汉族共同语的基本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口语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方方言分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吴语:分布于上海、江苏东南部、镇江以东、浙大一带。

  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湘语:分布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赣语:分布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以广东梅县方言为代表。粤语: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中部、西南部和北部、广西东部和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闽语:横跨四省,包括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部和浙江省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省的大部分汉族聚居区。

   28.原始宗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原始宗教的存在没有特定的时间段,具有这种类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现上千年。

  在过去,它也可以存在于当今世界的一些部落中。其次,没有必要讨论原始宗教的“摇篮”或起源。一般认为,大多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都是自发产生的,基本上不存在一种信仰首先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观念的输出传播给其他人的现象。

   29.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各种宗教中,天主教宗教组织是最严格的。

   30.宗教与国家政治: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和衰落,往往决定了文化和地理边界的进退。在各种文化现象中,宗教对政治的依赖性更强,政治影响导致的空间变化更明显。宗教与文化:宗教产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了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的文化类型,思想和特定的崇拜者也可以引起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环境有差异: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不仅影响宗教习俗、宗教禁忌、宗教思想,甚至直接影响一种宗教的起源。任何宗教无论包含多少虚幻的内容,本质的东西还是要从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提炼出来。特定的地理环境不仅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宗教范围。宗教景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其形成的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直接相关。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就会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31.图片有图像。

   32.客源地就是游客来的地区,也就是客源地。目的地是旅游景点、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功能集中的区域,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地区域。它是连接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桥梁。源与目的的关系:(1)源与目的一致。这是一个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旅游业也相应发达的国家。(2)客源地对应目的地。地中海、加勒比海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与主要客源国相邻,形成了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对应关系,如西欧到地中海、北美到加勒比海、东北亚到东南亚等。(C)旅游来源和目的地的分散和集中。

   3.政治地理单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即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列支敦士登等。);二是国际性,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在政治地理学上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3.国内,即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位,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

   3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理论:(1)马汉的“海权论”;(2)麦金德的“中心地带”理论;(3)斯皮克曼的“土地边际”理论;(4)科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

   35.地理意象的概念:地理意象是指地理环境和事物通过感知和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意象)。是感性判断、地域选择和决策行为的基础。地理意象是人们通过对周围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是经过稳定的思维而形成的。地理对象表现出距离(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地理图像也具有动态特征。

   36.交际活动与距离的关系曲线。Steorts通过交际行为的空间差异曲线表达了交际类型与距离的关系。他指出,普通交流活动的次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亲戚之间的交流较少受到距离的限制。

   37.聚落概念:聚落是指人类居住的各种形式,在地图上常称为居住区。安置地不仅仅是房屋的集合,还包括与安置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40.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进行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认为是“环境的人为部分”。

   41.工业革命的概念:它产生于纺织业、食品加工等。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42.设市所需人口:按照我们国家的规定,只要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之一,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设市:1。居民超过10万人的城镇;2.10万居民以下,但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重要工矿基地,或大型物资集散地的城镇。

   43.1973年世界多极化模式中的特殊地区是:东南亚、中东和南亚。()

   4.推动新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人物:李、吴传君、鲍觉民。

   45.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的具有一定格局的居住区。

   46.语言谱系(1)印欧语系{1。日耳曼语系。(1)英语。西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2.浪漫。法语。(2)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意大利语。(4)其他语言。3.斯拉夫语系。东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南斯拉夫语。4.印度-伊朗语系。} (2)汉藏语{1。中国人。2.汉藏其他语言。(1)藏缅语族。(2)苗、瑶语。(3)壮侗语。3.地位未定的其他语言。} (C)闪米特-阿拉伯语系{闪米特-阿拉伯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以及北非和西亚的一些语言。(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吴非洲语系(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7)其他语言有语系、语系、分支、语言四个层次。

   47.语言的本质特征(再生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48.一个国家的基本特征:拥有一定的领土;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国民需要并认可的政府,履行国务、外交等职能;拥有主权。

   49.城区基本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模式。

   50.政治地理现象描述:政治是一种看不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占有、管理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也是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51.人文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

  关于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为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第一,物质文化的物质性。第二,物质文化的基础。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叫社会文化。文化反映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文化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很强。它不是随着物质文化而改变,而是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误解中培养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怀和民族性格。它是人类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整个文化的核心部分。

   52.行为类型:马歇尔消费、帕夫诺夫消费、弗洛伊德消费和维伯莱宁消费。

   5.地理学研究的传统范式模型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它包括三个具体主题:人地关系传统、区域研究传统和空间分析传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只研究空间分布,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a、自然现象B、文化现象C、社会现象D、政治现象

   2.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和亨廷顿被认为是美国理论的代表。a、环境决定论B、概率论C、dua

  中国的游记在明末最为著名。a、老残游记B、大唐西域C、佛教D、徐霞客游记

   4.他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先驱。a,冯洪堡B,布兰奇C,里特D,白律纳

   5.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大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其中之一是。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理性主义d、直觉主义

   6.文化的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精神和文化。a、社会b、制度c、政治d、经济

   7.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a、个人需求B、宗教信仰C、经济因素D、地理因素

   8.人口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快,处于一个阶段。a、低静B、高静C、后期扩容D、前期扩容

   9.农业起源理论的盛宴理论是由。a、博塞罗普B、海登C、索尔D、巴罗斯

   10.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大致分类。a级,3 B级,4 C级,5 D级,6级

   11.最初的种族分裂是由。a、血型B、头发C、肤色D、眼睛

   12.共性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a、风俗b、语言c、文字d、习惯

   13.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以及北非和西亚的一些语言都属于这个语系。a、闪米特-阿拉伯语系B、汉藏语系C、尼日利亚-刚果语系D、印欧语系

   14.宗教既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a、逻辑思维B、形象思维C、社会形态D、意识形态

   15.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一神教。a、阿拉B、桑尼C、穆罕默德D、石页

   16.除了环境感知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外,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a、旅游行为B、旅游心理C、旅游习惯D、旅游偏好

   17.人类的外在行为是建立在。a、地理环境B、地理对象C、地理过程D、地理形态

   18.以下属于政治地理学的过程。a、政治扩散B、政治斗争C、政治形式D、政治环境

   19.国力方程PP=(C+E+M)。(S+W)是由提出的。a、科恩B、摩根索C、克莱因D、麦金德

   20.人地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a、社会环境B、自然生态C、经济环境D、地理环境

  二。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国内人口迁移有三种形式,即、

   2.语言的本质特征是、、、。

   3.游客的旅游偏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一、二、三。

   4.购物行为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

   5.国家领土的三要素是、

   6.文化区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

  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文地理学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

   2.法国学派的特点是非常重视大规模的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

   3.行为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 )

   4.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

   5.低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的特征之一。( )

   6.任何时期人口的年龄构成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性别构成的变化。( )

   7.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也是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的初始产业。( )

   8.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财富,没有离开社会的语言。( )

   9.宗教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10.旅游客源地是指旅游景点、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功能集中的区域。( )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文化接触和传播

   2.人口转变

   3.第四产业

   4.地理人种

   5.环境感知

  动词(verb的缩写)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

   2.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

   3.分析经济适度人口和经济适度人口的区别。

  不及物动词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英国拉文斯坦人口迁移定律,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空间取向的理解。

   2.什么是种族?试分析种族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A 3D 4C 5A 6B 7C 8D 9B 10D 11C 12B 13A 14D 15C 16D 17B 18A 19C 20D

  二。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区际迁移、城乡迁移和城乡迁移。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交流工具、思维工具和符号系统。

   3.年龄、职业、教育

   4.马歇尔消费、巴甫洛夫消费、弗洛伊德消费和维布拉耶宁消费。

   5.领土面积、形状和位置

   6.正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地方文化区。

  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接触扩散:指容易被接触者接受的某种文化现象。几乎接触到这种文化现象的人,就像接触到传染性病菌的人一样,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它的扩散。

   2.人口转型:指从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3.第四产业:指商业、保险、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为生产者服务。

   4.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在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遗传基因等方面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学术上被认为是地理人种。

   5.环境感知:是人们在环境表象和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动词(verb的缩写)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答案要点

   1.简述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的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国家间陆地边界所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个国家的安全有更直接的影响。

   2.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新语言取代当地语言;新移民接受当地语言;新移民带来的语言先有,后影响力减弱或消失;新移民仍然保持自己的语言作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移民到达新的土地后,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最终形成新的语言;多语种国家出现。

   3.浅析经济适度人口与适度强大人口的区别:经济适度人口是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人均最高产出和收入)的人口,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数量,即指除了每个人的最高平均生活水平之外,国家政治军事所需的人口数量。所以实力中等的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中等的人口。

  不及物动词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要点

   1.根据英国拉文斯坦的迁移规律,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空间取向的理解。大部分移民只是短距离迁移,长距离移民一般倾向于向大型工商业中心迁移;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迁移是阶段性的;两地间的净迁移占总迁移比例较小;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流动性大;短距离迁徙以女性为主,风险大、长距离迁徙以男性为主;移民多为年轻人;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向工商业中心迁移,迁移的动机主要是经济。

  什么是种族?试分析一下

  人种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也称为人种,属于人类的生物属性。种族划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特征划分,在某种意义上,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用人类的外在生理特征来解释某些种族优于或优于其他种族的论点,或者试图用这种纯粹的生理特征表型差异作为世界上存在的文化差异的基础和理论,都是极其错误的。科学已经证明,没有哪个种族在生物学上优于同时代的其他种族,智力上也没有差别。另一方面,种族主义者忽视了这一科学事实。他们用自然形态的外在表现差异来解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认为白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这是一种荒谬的、极其危险的论调,会对人类的发展和繁荣构成威胁,造成巨大的灾难。

  更多关于人文地理学流徙名词解释(地理分布名词解释)的请关注本站。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gywm/25052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