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人物

《觉醒年代》出圈之后继续前行 张永新:幸福感来自观众认可

电视剧《觉醒年代》自今年2月初在央视首播之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和讨论热潮,从年头持续到了年尾。“我们也没有想到,它的社会反响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在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时,《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表达了自己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讲人性、讲人心、讲人情、讲好故事,这是影视创作应该秉持的原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雨涵

尽可能逼近历史人物

执导《觉醒年代》,张永新说这是他20多年工作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次创作。此前,他执导的《马向阳下乡记》《安居》《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虎啸龙吟》等作品都获得了良好口碑,而《觉醒年代》对他来说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这部剧首次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 *** 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中华民族那段存亡绝续的历史,将革命年代的思想嬗变和思想交锋作为表现主题,这在影视创作中也是之一次。张永新起初是十分忐忑的,“实话实说,剧中好多角色都是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许多人物和事例已经写进了教科书,这会给我们一个反向的压力。假如这些角色我们塑造得不够立体和丰满,观众就不会认可,这是我们更大的担忧。”

作为党史研究专家的编剧龙平平,给《觉醒年代》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剧本基础,在此之上,张永新带领团队进行影视化的二度创作。“主旋律并不意味着僵化、呆板、教条、不好看,主旋律作品就是关于真善美的探求。”创作之初,张永新告诫全组人员,一定要避免悬浮、说教、不接地气,大家充分研磨剧本,随时进行讨论,互相加深印证,“尽更大可能去逼近我们所理解的历史人物。”

今年2月份《觉醒年代》在央视首播之后便收获了不少好评,“一开始是周围的朋友告诉我,我也向以前的大学老师、同学、同事等征求意见,大伙儿对这个戏的普遍反应是不错的,那个时候我就有了一点点的信心。”而让张永新没想到的是,在网友们的口口相传之下,对于这部剧的好评更是如潮涌来,《觉醒年代》出圈了。电视台进行了二轮、三轮的播出,观众们也开始二刷、三刷甚至是四刷、五刷。在网友们的热情感染之下,张永新学会了看弹幕,知道了什么是“自来水”,之一次看到“yyds”的评价,他还以为是挨网友骂了,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这是一个赞美之词。

“年轻朋友们用非常丰富多元的手段为这部剧去鼓与呼,我们也从中学习到很多,了解到年轻朋友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眼光真的是非常独特,甚至有时候很尖锐。我们在学习和总结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部戏的温度一点点起来,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挺幸福的,也非常感佩,我们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点点滴滴他们都看到眼里了。”

真实是最核心的坚持

张永新首次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是在2017年5月,那时他正在为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做后期。当时张永新就提出,影视创作要“试图消解正剧冷冰冰的距离感”,而这也是张永新一直秉持的创作理念。“现在我也是在不断地加深对这个方向的理解。总体来说,我以为还是要讲好故事,要讲人性、讲人心、讲人情,没有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塑造,就不会构成好故事,这个是作为影视戏剧最本体的东西,无论古装剧、现代剧还是年代剧都应如此。”

《觉醒年代》中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准确拿捏住了时代的精气神,成功诠释了那个 *** 澎湃的年代。张永新表示,对于历史人物扮演者的选角,要寻求观众心中的更大公约数。“如果形似与神似能够达成高度统一是更好的,假如做不到,我们会首先追求神似。”剧中李大钊的扮演者张桐起初对接下这个角色有很大顾虑,因为他一米八多的身高和李大钊先生的真实身高有些距离,但在张永新看来,“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大钊先生恰恰是有着伟岸的身形、宽厚的肩膀、宽阔的后背,就是要给人以‘燕赵慷慨悲歌之男儿’这样的视觉感受。”

剧中不仅有着风云际会,也有着家长里短。《觉醒年代》里,李大钊的家庭戏虽然只有四场,但每一幕都鲜活生动。之一次回家见到妻子,他说的是“姐,憨坨回来了”;本来答应要带孩子们出门吃涮羊肉,当把钱借给学生而囊中羞涩之后,又哄着孩子说“吃肉塞牙”。这就是张永新想要塑造的“活人”——在镜头内要有烟火气、有生活质感,让一个教科书上的人物回归到普通丈夫、平常父亲的形象,而李大钊先生精神的伟大恰恰蕴藏于平凡当中。

在《觉醒年代》的弹幕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是“名场面”,蔡元培和陈独秀的雪中相拥、 *** 同志出场、巴黎和会、辜鸿铭论辩、陈独秀父子惜别、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些都引发了网友们的“名场面”打卡。张永新对此的理解是,这是网友们对于戏的一种认同。“我在中戏读导演系的时候老师就阐述过,戏剧作品要对一些重点场次做好先期预设。陈独秀父子惜别这场戏,其实开机不久我们就和演员反复沟通应该怎么处理,包括镜头组接、音乐样式、调色、特技等等,这些都是全组演职人员群策群力完成的,感谢观众朋友把它们称为‘名场面’。”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也是被观众津津乐道的一场戏,整整四分多钟,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演员的独角戏和镜头的光影转换来完成,这是张永新和团队的实验之举,也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们还为这场戏专门定制了配乐,名字就叫《狂人日记》。“东方的诗意美学表达具有写意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我觉得如果情境描摹准确、镜头铺排完整、戏剧当量充足、情绪烘托饱满的话,就不必依赖台词。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叠加,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更丰富的意境。” 今年6月,张永新凭借《觉醒年代》获得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更佳导演奖,这是对他创作的艺术水准和专业水平的肯定。演员张桐曾在采访中表示,“永新导演认真到了执拗的地步”。这种“执拗”表现在:为了营造当年北京黄沙漫天的效果,要从张家口拉来细沙,再让工作人员反复筛选;红楼里的开关要一比一复刻那个年代的铜制开关;鲁迅出场时手中的拓片要有准确的断代和出处……这些都要讲究。在张永新看来,创作者下这番功夫是必然的,不值得太过称道。“真实是我们最核心的坚持,如果我们做一部剧让观众觉得是悬浮的,那么无论你有多么深邃的思考或多么精湛的艺术呈现,这个基础没有打牢的话,一切都是沙上之塔。”扎实的创作氛围也让整个剧组形成了一种效应场,张桐说,“作为演员我只能更认真了,你们连沙子的来历都知道,那我更要把每一句台词的出处搞清楚了。”

眼光往前看

《觉醒年代》的影响力,远超出一部影视作品的范畴,有的观众开始主动学习党史,甚至“追星”历史人物——将微信名改为“新青年”,购买《鲁迅全集》,读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这些都给了张永新很大的触动。“起初我们担心年轻观众不接受这部剧,而从播出平台的数据反馈来看,恰恰是很多年轻的观众朋友对这部剧表达了认可。”

在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烈士长眠的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今年收到了格外多的献花,还有人为陈延年献上了他在《觉醒年代》中更爱吃的南瓜子仁。有人寄出了手写信笺,与烈士们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合肥为纪念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的延乔路上,人们自发地在路牌下插上国旗,摆放鲜花和卡片,还有少先队员一排排地行队礼。年轻人的这些行动张永新都看在了眼里,而且为之久久感动。“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品可能不会有这么外放式的表达。但是这些年轻朋友们就这么率性而真、直抒胸臆,他们是一群起而行的人,让我看到了一种勃勃生机。我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温度,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深度和广度。谁说90后、00后不愿意看主旋律剧?他们不但爱看,而且还勇于表达他们拳拳的爱国之心,这让我们《觉醒年代》的创作者感到非常自豪,也感觉非常温暖。”

很多观众都在期待《觉醒年代》原班人马再度合作,已经有网友点名要看张永新导演与演员曹磊再拍一部《鲁迅传》,和张晚意拍一部《陈延年》,和张桐拍一部《李大钊》……对于网友的期待,张永新回应:“认真是把我们捆绑在一起的最根本的基石,我觉得只要大家是努力做事情的人,我们总会有再合作的机会。”

尽管《觉醒年代》收获了业内外如此之多的褒奖,但张永新还是保持着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在他的“记错本”上,还是会记录下拍摄和 *** 中种种待改进之处:镜头的组接和景别还可以再调整,音乐的入点出点还可以再优化,还有调色的效果、特技镜头的使用等等。如今,张永新又开始着手筹备明年待拍的两部剧,一个是现实题材,一个是历史题材。而且,明年张永新就要正式迈入50岁的门槛,他也会经常自问:这个年纪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最后得出答案——还是踏踏实实把每一步走好。“过往的成绩都过去了,应该眼光往前看,考虑下一部剧应该怎么拍。多看书,多向一些优秀的兄弟作品学习,让自己的储备再多一点。我喜欢导演这个职业,希望还是用这种努力和认真去做一些让观众满意的作品,能够让观众朋友喜欢和接受,我觉得这就是我更大的幸福。”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ZaZhi/2969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