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人物

为什么大多数八九十年代的华语流行歌两段主歌歌词完全一样

为什么大多数八九十年代的华语流行歌两段主歌歌词完全一样?

因为好的歌词不会写太长,所以要唱两遍主歌,最后副歌才能体现出高潮。这是流行歌曲的特点,有的第二遍主歌就不会重复了,是因为歌词太长了。太长的歌曲是不会出版的,如果太短也不行,大家可以发现大部分这个年代的歌曲都是4-5分钟左右。主歌一般比较舒缓,而副歌高潮部分可以体现出整首歌的旋律和音调,就像人生一样,高潮一般在最后面阶段,这符合音乐的审美。

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流行音乐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多歌手选择出国求学,当时日本的娱乐行业处于亚洲领先的位置,所以有很多大陆甚至香港的歌手选择去日本进修也就导致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有人说中文歌大部分都是情歌,是这样吗?为什么?

音乐是艺术创作,而不是一种模式。

诚然,不只是华语,欧美圈日韩圈全世界很大一部分歌曲都是情歌。歌曲的产生本来就是表达人类或喜或忧的各种情感,爱情是表现得尤为突出的。

因为爱情是深奥的东西,每个人经历不同,写的自然也多。

我举一些自己喜欢的乐队,如果有相同感受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

(1)国外,MJ,Beatle,Queen等欧美歌手和乐队是伟大的

(2)国内,Beyond、小虎队、崔健等华语明星有划时代的贡献。

他们同样影响了几代歌迷和音乐。Beyond的《光辉岁月》就是根据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创作的,每逢KTV必唱,同时也是舍歌。

小钻风认为,中文歌大部分都是情歌,与历史的发展脱不开干系。所谓歌曲,其实就是词和曲的结合,词达意,曲传情。

大约在山顶洞人时期,不管是动物还是我们的祖先,对自己喜欢的对象,也会吼上两嗓子,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许这就是最原先的歌的雏形,就是呐喊。人类慢慢的进化,有了语言和文字。从甲骨文的考证,早期语言文字中必定是与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动、名词,历史到了这里,比较先进的祖先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本生活之外,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不缺吃喝的,比如说皇上,就开始玩诗歌了,在这个时期“宫 商 角 徵 羽”就杀了出来了,这就是最早人们对于曲的理解。自此,词与曲就正式的珠联璧合,制霸抒情界,祭祀的时候也多用这种文化表现形式。

为什么大多数八九十年代的华语流行歌两段主歌歌词完全一样 - 爱唱歌

人们在这一时期,毕竟是生产力低下,战火不断,活下去本来就是一种奢望。《诗经》之中的诗歌,讲述的大都是民风民心。其中许多篇章一看便身临其境,正是因为其来源于生活,自然令人感同身受。当然其中也不乏情爱诗篇,我们耳熟能详的《关雎》便是其中之一,但也有《蒹葭》这类写情爱的。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歌依附于诗歌,表达的更多的是生活的感受,情啊、爱啊的,不是主旋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阶级观念更加分明。百姓苦生计,士人歌太平。有《离骚》这样抒情抒怀,感慨悲歌的壮丽诗篇。也有《九歌》《天问》这样放飞思想、天马行空的华彩绝章。说明诗歌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人们已经开始抒发更多层次的情感了。

汉代,人们经历了一段相对长时间的太平。所谓“歌舞升平”,这一时期诗歌已不仅是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也才开始逐渐成为被人们欣赏的作品。乐府应运而生,专门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诗最主要的就是叙事诗,以现在的眼光,其中许多诗篇都暗含讽刺,但在当时说白了就是供君主听个故事解闷。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与其他部族文化碰撞交流,吴歌西曲影响下,《敕勒歌》、《子夜歌》等一大批优秀民歌作品如井喷式出现。短小精悍的南北朝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诗歌鸿篇巨制的风貌,孕育出了唐诗。唐诗、宋词的兴起,加之唐朝和宋朝的繁华鼎盛,吹弹歌舞持续发展。唱歌成为了人民娱乐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写诗、写词的人叙事抒怀,用华丽的辞藻表达情感,读诗听词的人一边鉴赏词句,一边品味诗词中的情境,词句意情境俱佳的才流传至今。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ZaZhi/80675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