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人物

周朝是什么时候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东周列国与春秋战国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
东周列国是指周朝分封时期,而春秋战国则是指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两个时期。
东周列国是在周朝的基础上分封成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大体上仍然遵循周朝制度,而春秋战国则是在东周列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时期,其中不同国家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竞争和战争。
因此,东周列国和春秋战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东周列国和春秋战国不是完全一回事,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时间的连续发展。历史学上通常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这段时间称为中国的东周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时间,这个时期是众多列国相互斗争、割据的时期,也是很多名将和哲学家活跃的时期。

战国时期则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时间段,其中,不断有列国消亡和新兴,各国相互争霸,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和科学成就。总的来说,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中国文化、思想以及政治格局的形成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东周列国与春秋战国大体相当,春秋战国时间略长于东周列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公元前256年,周赧王被秦军所俘,东周灭亡。东周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阶段。在东周灭亡后,战国时期仍沿续了三十多年,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

东周是指正统王朝,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秦国灭东周止。

东周列国是东周时期与诸侯列国时代。

春秋战国是指东周时期前后两个阶段,前一段叫春秋时期(前770到前477年)这一段是诸侯争霸时期。

后一段叫战国时期前476到前221年。

这一段是七国之争秦灭六国时期。

两者都是东周时期,但是周王已经是穷途末路,,主要是争霸和兼并以至于秦始皇统一天下。

东周列国是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战国是时期。

周朝是什么时候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其源头是周幽王的见杀和周平王的即位。

周幽王宠幸褒姒,欲废掉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周朝是什么时候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 爱唱歌



太子的母国申侯起兵,联合犬戎,杀幽王于骊山脚下。拥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

周平王踩着父亲幽王的尸体即位,遂造成诸侯的分化。

在申、许等国拥立平王于申时,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攜(《竹书纪年》),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攜王为晋文侯所杀。”

当时支持周平王的有申、许、郑、晋、秦。

申国为平王母国,申侯为其外甥争王位,联犬戎杀幽王,实为主谋;

郑桓公为周司徒,死于骊山之难,郑武公娶申侯之女为夫人,即武姜,郑随平王东迁,趁机并虢自大;

晋文侯觊觎黄河西岸之地,起兵杀攜王,替周平王扫清障碍。平王于情理无法向晋索还故土,便东迁洛邑;

而鲁、虢并不赞成立平王,虢公为主持正义,立王子余臣于攜,然而最终为晋文侯所杀。

鲁国始祖为周公之子伯禽,在东方诸侯中与周王室关系最为亲密,相当于王室在东方的代理。

鲁国的不支持,使得周王室在东方失去了号召力。

而周王室与东迁所依赖的郑,也关系恶化。

平王东迁后,长期任用郑伯主持周政。

平王晚年,为改善王室状况,转而亲近虢公,虽然最终未成,周郑却因此交换质子。王室威信的衰落,可见一斑。

周平王驾崩后,周桓王还是用虢公,周郑交恶,终于兵戎相见,桓王被郑国射中肩膀。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衰落。

虢国于惠王二十二年为晋所灭,而周王室的东迁的另一支持者申国于庄王时为楚所灭。王室势孤力单,往日共主权威不再,遂至春秋五霸的崛起。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我认为周天子领导下的国家形态,就像是西方欧洲城邦制度,而周天子这里讲的是诸侯国家的联邦,而西方讲的是城邦的联邦。他们都是有近似于众多政权组织,组成的国家。

而周朝的这些联邦的政治组织,在其都是统治之下都是各自为政。个自手里也是掌握着大量的军队。

再加上当时,周天子说了。我把这些土地分给你们,让你们帮我守住这个政治联盟的国家。你们都是我的臣子,每年必须还要给我进贡品。

由于今周天子实行的这些统治方针,给了那些诸侯国门很大的权力。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诸侯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

那些诸侯国也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的发展进步,使得周朝的统治越来越不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天子的权利被彻底的架空成了名义上的天子。不过周朝800年的存在那是相当了不起的。

任何时代都是要讲实力的,周武王伐讨而得天下,继而大肆分封天下。周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周公辅政,这时发生了著名的“三监之乱”随后被迅速平定。周朝作为天下共主,实力雄厚,诸侯克尽臣节,循周礼,按时朝贡,不感有任何异心和妄想!

这种强盛的局面维持了不过两百年。周朝接二连三地出现动摇局面。由于周室连年征战,国力损耗,国库空虚。周厉王于是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周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

周厉王死后,周宣王继位后,周宣王继承了前几位周王的政策,继续对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但因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加上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

周宣王晚年多次对周边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没有成功。

前792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战败。

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申戎(即西申国,今陕西省米脂县北)获得胜利。同年,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周宣王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

对外用兵却接连失败,不仅损耗国力,也令周天子威信尽失。屋漏偏逢连夜雨,周宣王之后的周幽王却是个昏庸无能,荒淫好色却目光短浅的君王。

周幽王宠幸褒姒。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数次点燃烽火引来诸侯救援。看到诸侯失魂落魄的样子褒姒被逗得笑了。而在褒姒银玲般的笑声中,周天子的诚信已经彻底尚失掉,失去了其做天下共主的资格!

西方有句谚语叫做“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周王朝曾经一度鼎盛,威压四方,天下诸侯无不宾服。但是当时间推移至西周末年,曾经不畏艰险地开创大周的文王武王的子孙们,在日渐腐败的生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的血性消失得一干二净,现在的姬性王族们只想享乐而不思进取了。

西周末年,王朝可谓内忧外患。关中连年干旱,岐山等地发生大地震;周边戎狄不断侵袭;最严重的是内部内乱频发。

在又一轮残酷的夺嫡之争后,申侯、缯侯支持的太子宜臼笑到了最后。但此时由于犬戎的破坏,都城镐京残破。四方诸侯异族也别有用心。懦弱的平王宜臼不是奋发图强,学先祖那样披荆斩棘,而是想东迁洛邑,远离纷争,托避于晋、郑二国,丝毫不顾西岐乃王朝“龙兴之地”。其中并不是没人反对,但是周平王一心只想去东方过自己的舒心日子。这样的家伙诸侯怎么会看得起?

虽然威严扫地,但是毕竟周王朝还有天下共主的名义,短时间内倒也与诸侯相安无事。各诸侯国不断发展壮大,反倒是周天子直辖的王幾不断缩小,诸侯们早已听调不听宣。终于在周桓王十二年,周郑两国爆发大规模激烈冲突。结果就是郑庄公不但敢于领兵抵抗,而且打得王师一败涂地,连周天子都被射了一箭。这下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骆驼,周天子说的话再也没人听了,只能时不时被强大的诸侯拿出来当吉祥物。从此之后,历代周王只能混吃等了。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对其建国时间史学界有争议)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于镐京(现在的陕西西安西南方向),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因犬戎入侵,周平王东迁建都于雒邑(现在的河南洛阳)。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

周朝的分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周朝是建立在邦国政治体制上的,这种政治体制来自于商朝。基本上是以周王室为核心,层层外延,直至邦界,乃至邦外的未化世界。邦内的每支政治力量都是邦的组成部分,都必须服从邦主的领导。这样的话,周王就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对各邦也就是诸侯国们拥有较大的权威,各国诸侯对其听命纳贡。按照周制,大国的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周朝的这种体制,决定了天子与诸侯关系的不稳定性,时而向心,时而离心。如果说西周时期,天子的绝对权威是不容忽视的,此时的周天子能号令诸侯的话。但到了东周,周王作为周朝领袖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时的周王室权威逐渐下降,从当初的一面旗帜,天下核心,接受册封。变成了后来诸侯国之间实力逐渐强大,开始不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更不会听命于周王室的任何旨令,朝贡一说,更是无从谈起。

这里面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虽然在东周建立过程中,平王曾经得到了诸侯们的大力相助。但是在东周政权建立之后,诸侯们又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去了,除非紧急情况,诸侯们都不大理会周王室政权的内部事务。也就是说,当年周幽王时“烽火戏诸侯”那样,号令诸侯俯首帖耳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各诸侯只要力量可以允许的话,都会纷纷脱离周王室的束缚,纷纷独立行事,藐视周天子,周王室还要依附不同时期的大诸侯国,比如晋国、郑国或者卫国等。此时,王室的权威仅仅是一种供诸侯间谋取利益的可有可无的象征了。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ZaZhi/85347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