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你觉得陕西方言好听吗?为什么?其它地方的方言呢

你觉得陕西方言好听吗?为什么?其它地方的方言呢?

也许是文科出身的关系,我对各地的方言特别感兴趣,当然只限于我能听得懂的方言:像什么唐山方言、四川方言,自然也包括陕西方言。也许有人认为方言土得掉渣,说方言太难为情,其实我们现在通行的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也只不过是方言里的一种罢了,在他方言区的人看来,不同样一股子包谷碴子味吗?只不过说的人多了,大家并不觉得难堪而已。可包谷碴子味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谁个不是喝着包谷碴子长大的?

我对陕西方言的第一印象来自于信天游,每当听到信天游,那悠扬嘹亮的曲调就会把我带到我从来不曾踏足过的陕北黄土高原。《兰花花》《走西口》《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五哥放羊》这些个百唱不厌的经典曲目,可以让我感受到陕北汉子的无奈与陕北女子的多情:羊坎肩穿在身上,羊手巾盘在头上,拿一杆放羊的鞭子,站在山岭的这一头,用浓重的鼻音向着对面遥远山岭上的姑娘放声高歌的陕北汉子;扎一头粗辫子,穿着对襟大褂,手挎提篮的年轻妹子,深情地回应着对面哥哥的呼唤,同样操着一口浓重的鼻音,嗓音穿透荒凉的千山万壑,在九曲十八盘的山谷间不断回响的天籁——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陕西小伙和陕西姑娘的形象,男歌者代表王向荣,女歌者代表王二妮。

八十年代,秦腔中的一颗明星——独角戏火遍全国。“我叫王木犊,我老婆叫李幺妹”中的“王木犊”不善言笑、但出语则逗、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颠三倒四、幽默而不油滑,让大家忍俊不禁。当时只记得王木犊这个憨憨的名字,后来查阅了有关资料才知道,这个王木犊的人物形象是由原西北大学的一位老师石国庆创造出来的。很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塑造出了王木犊这个幽默滑稽人物形象的大学老师,后来却消失了,好令人怀念。

兰州人说的“尕”是什么意思?

尕的意思:小――爱称,用于姓、名、排行等之前,如:尕娃;尕蒋 少--通常表示数量少,如:尕尕,尕尕点,点尕尕.......

gǎ 会意

字从乃,从小。“乃”本指“再度”、“重复”,引申指“一系列(孩子)”。本义:“乃”与“小”联合起来表示“一母所生的一群年龄依次递减的小儿”。小时候的伯仲叔季。〈形〉[方]:小――爱称,用于姓、名、排行等之前,中国西北地区方言普遍使用此词。如:尕娃;尕蒋。〈形〉[方]:少--通常表示数量少,中国四川资中县部分地区有使用此含义,如:尕尕(儿),尕尕点,点尕尕,一尕尕。〈助词〉[方]:放在形容词之后,通常跟仔连用,南方地区普遍使用,如:小尕仔(小孩),点尕仔(量少,一点点)。〈语态助词〉[方]:放在动词之后,表示正在或者已经发生。如:老虎来尕了(正在发生),我看尕你照片(看过,已完成)。广东方言用字适用对象:儿童。尕尕——漂亮的、崭新的服装。尕尕(四川方言用字):各种肉类,可与其它词连用,比如:猪尕尕——猪肉。gá 面子适用对象:(通用)掉尕(丢尕、掉架、丢架)——出洋相、丢人现眼、失礼

兰州方言源远流长、蕴含深广、特色鲜明,是祖国大西北有代表性的语言种类之一,也是兰州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兰州方言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显著的特点,一是发音比较古朴,展示了厚重的历史积淀。比如,把“下”读作“哈”,把“咬”读作“斋”,把 “了”读作“唠”,把“脚”读作“觉”,把“摔”读作“瓣”,把“做”读作“足”,把“软”读作“碗”,把“书”读作“夫”,把“没有”读作“木”,“那个”读作“赖个”等等。这里面很多读音源自于古代的秦陇方言,至今还有很多词汇与陕西话是一样的。

比如表示的的确确的“唏唏儿”;表示思维迟钝、行动缓慢的“姆囊”;表示做事仔细、花钱严谨的“细法”、“细详”;表示格外、破常规的“冷怂”等等。

二是来源非常广泛,表现出兰州历史上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特征。老兰州话里面,把头叫做“得勒”、耳朵叫做“刮喇”、额头叫做 “绷楼”、肩膀叫做“架子”等,这些词的用字与汉语毫不相同,还有表示严谨、整洁的“葛洁”,表示动弹的“忽碌”,表示高兴、愉快的“沃耶”,表示折腾、操作的“返揭”、 “戳揭”等,很可能都是来自于古时候少数民族的语言。

而兰州人把舅舅叫做“阿舅”,把寻访、打探叫做“踅摸”等,都与江苏浙江的吴语相同,应该是自明代起大规模移民带来的语音。

三是词汇异常丰富,而且简洁明快。兰州方言中没有表达不了的死角,相反,她的一些词语表达意思非常精到,要用普通话解释起来还比较费劲。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78844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