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是的,在城市确实是这样的,越来越简单,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说明了社会在进步,人们的丧葬意识提高了,俗话说“活着不孝,死了乱叫”没有意义,老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把老人照顾好了,这才是第一位的。

我妈妈去世我就是没告诉任何人,就是我、我老伴、我儿子、我亲家公、我嫂子以及请的办理白事的先生,一共就六个人。我之所以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你告诉别人了,人家愿不愿意都得来,所以干脆不告诉。我妈88岁去世也算是喜丧了,自己家人送走就可以了。这样做在城市可以,如果在农村是绝对行不通的。

我的亲家公在今年1月3日,接到他在山东老家的弟弟打来的电话,告诉他84岁的老爹病危了,亲家公一听就马上买了当天的飞机票,当天晚上就回到了老家。

我的亲家公是在17岁时当兵离开了农村老家,复原后就在哈尔滨成家了,2020年10月刚刚退休。这次正好退休了,也有时间了,回家孝敬父母正当时。

他回家伺候老爹半个月,老爹就去世了,他在家里是长子,农村办理丧事可真是太讲究了,披麻戴孝就不用说了,他是老大,一个屯子的老少爷们加上亲里亲戚的,自己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只要一来人吊唁,我的亲家公作为长子就带头跪下磕头,痛哭流涕,以表示作为儿子的孝心。一天下来,不知道跪了几百次,到了最后他都跪的站不起来了,就是这样了,用两个人架着他,来人了也得继续跪下磕头。

发送完毕老爹,作为长子的他,要去所有来吊唁的长辈家里去致谢,几天下来,身心疲惫,严重失眠,嗓子哑的说不出来话了,整个人一下子衰老了很多。我的亲家公毕竟也是60多岁的人了,当兵的时候留下了腰间盘突出的病根,一不小心就会发作,出完殡他的腰间盘病就犯了。

陕北秧歌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叫“秧歌”?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 爱唱歌

秧歌,现在通常被定义为“民间舞蹈”之一种。

但请注意,“秧歌”是现代的统称——将类似的民间舞蹈归于此类。所以,并不是只有表现“田间插秧”的才叫“秧歌”。

然而,“秧歌”,一定与农耕文化有关。

学者们认为,秧歌的产生极其久远。其应与一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开始的“农业革命”相伴而生。

其实,古人也这么认为。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 爱唱歌

《诗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得很有道理。

《诗经》之“诗”,原本是“歌词”, “歌之”“咏之”“诵之”“吟之”,都是要“唱”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后,被称作“诗”。

古代的“诗”不仅“唱”,而且“舞”。舜的时候有“韶舞”;周武王的时候有“武舞”,等等。“诗歌舞”本来就“三位一体”。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 爱唱歌

《诗经》有“风雅颂”。十五“国风”,一百六十首,是各各个不同地方的民歌乐舞的歌词。

如果问陕北秧歌的最早来源,很可能就是《诗经·国风》中的《秦风》《豳风》和《召南》。

比如《秦风》中的《蒹霞》《晨风》;《豳风》中的《七月》《伐柯》;《召南》中的《采蘩》《采蘋》等等,都应该是与农耕有关的劳作时所唱的歌曲。

顾颉刚先生对民歌曾作过不短时间的专门研究。他考证后的结论认为,民歌中的“一唱三叠”的传统,就应来自《诗经》的“赋比兴”。

他还认为,《诗经》与后来遍及全国的民歌,很多采用对唱的形式。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 爱唱歌

把农事有关的民歌编成舞蹈,在西周时,有专门的王室官员的负责。

至于民间,民歌成为舞蹈,则大约与自西周开始设立的“乡社”及每年重大节日举办的“社火”活动有关。

这是以民歌曲调为基础音乐的民间舞蹈独立发展的途径。直到现在,在民间的重大节日中的表演,仍然叫做“闹秧歌”。

原来不少学者认为,“秧歌”遍及全国,但主要兴盛于北方。现在很多人发现,南方很多地区也有自己的“秧歌”。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 爱唱歌

总体来说,秧歌,大体经历了从劳动中的小曲到独立歌舞,再到民间小戏这样的几个阶段。

有学者概括说,秧歌,可分为“陆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亦有学者总结说,秧歌,可分为“小场秧歌”和“大场秧歌”。“小场”,仅为1-2人,或2-3人表演;“大场”,则为有领舞者带队,有众多人参与表演的集体舞。

实际上,现在的很多“秧歌”表演,常常是“小场”和“大场”穿插——开头和结尾为“大场”,中间是更精彩且具有绝活的“小场”。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 爱唱歌

还有学者归纳了“秧歌”的表演形式。从基本动作说,是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四拍一组,前三拍前行,后一拍退步。从音乐特点说,一般分三部分:小场演唱;锣鼓击打;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用于伴舞。

在经历从劳动中的小曲到独立歌舞,再到民间小戏这样的几个阶段后,元明以降,已经形成了一些由“秧歌”发展而来,类似于板腔体的小戏,如《白蛇传》《日月图》《华亭会》《九件衣》《芦花》等等。

因为民间秧歌往往带有反封建、反压迫的倾向,又属于下里巴人艺术,所以曾长期遭受封建统治者的打压。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 爱唱歌

陕北秧歌,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兴旺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不少宣传抗日、反对封建、主张男女平等、学习文化、劳动光荣等等方面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宝山参军》《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张德宝归队》等等。

现在的不少地方,在挖掘发展本地的“秧歌文化”,例如山东的“鼓子秧歌”,强调粗狂豪放;河北秧歌,尽显诙谐风趣;陕北秧歌,彰显朴实健壮等等。

还有的“秧歌”,成为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78983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