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当今世界的流通文字中,除了中、日的汉字以外,其它的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特点是,字母数量有限,如果你知道每个字母的发音和拼读规律,基本上可以把一个单词读出来。但是汉字是表意文字,除了部分形声字体现表音属性之外,大部分汉字是不能表音的。因此,古今中外的人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就要想一些办法来标注读音。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汉字注音的历史。

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 爱唱歌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都在一定程度上象形,看到这个字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自然也能知道它的读音。秦始皇时期,为了刻写方便出现了隶书,汉字的字形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很难看出象形的元素。到了汉代,帝国逐渐强盛,汉字的学习者也在增加,不仅仅局限在皇族贵族。于是,产生了最古老的汉字注音法——直音法。

【直音法】

在“直音法”之前,就有一种对汉字粗略注音的方法,叫“读若法”。“读若法”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它有一个缺点,“读若”即“读音类似”,而不是“读音相同”,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注音并不准确。在《说文解字》中,“读若法”只用来标注那些生僻的、不常用的汉字。

东汉末年产生了“直音法”,也就是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相比于“读若法”,“直音法”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对汉字读音的标注。但也有缺点,有些读音只对应一个汉字,比如“命”,“死”,就没法使用直音法。中国汉字的音节特别多,加上音调就更多。至少每一种音掌握一个常用字,才能使用直音法。

【反切法】

“反切法”的起源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起源于汉末,完善于隋唐。从隋唐时期的《切韵》,以及宋代的《广韵》《说文解字注》,到《康熙字典》,都在用这种“反切法”为汉字注音。所谓“反切法”,就是找两个汉字,把它们的读音一刀切两半,一个取声母,一个取韵母和音调,拼在一起,就是目标汉字的读音。比如,在《康熙字典》中,“玄”字就是“穴员切”。

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 爱唱歌



这种方法比“直音法”更科学,只需要了解汉字有多少个声母、多少个韵母(加音调),就能拼出所有汉字。但也有缺陷:一方面音调和韵母没有完全分离,另一方面对于有些读音复杂的汉字,这一刀切在什么地方,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比如,“穴”和“员”,即可以切出“玄”,还可以切出“贤”。有一些字的争议是比较大的。

【小儿经】

公元7世纪中期(中国唐代),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崛起。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以西北地区为主)传教,很多汉人从那时起被同化,成为现在的“回民”。这些“被同化者”的孩子从小接受伊斯兰文明的教育,学习阿拉伯文字和古兰经。阿拉伯文成了当时对中国影响第二大的字母文字,仅次于梵文。

阿拉伯文是字母文字,可以用来标注汉字的读音,帮助“回民”的小孩子学习汉字,成为最早基于外文字母的“汉语拼音”。由于主要是小孩子在用,因此也叫“小儿经”。后来很多不识字的“回民”也使用“小儿经”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小儿经”成型时间较早,而且主要用来标注汉字的“西北方言”读音,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现代逐渐走向衰落。

如何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我是英语万能王,我来回答问题。

对于你提出怎样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问题,给予你一些分析建议供你参考。

英语听力与口语对于中国大多数学生来说都算是弱项,那么如何快速地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显得尤为重要了。英语口语和英语听力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英语听力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英语口语的输出。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语言的听力,只有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你才能更好地与对方进行有效高质量的沟通。

那么,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如何快速高效的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呢?

给予你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的学习建议:

1.平时尽量多背诵一些英语单词,使自己的词汇量提到一定的高度,当你的英语词汇量越多时,也就意味着你能够听懂更多的英语内容。同时,在背诵单词时,一定要注意背诵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意思的去背诵,并且要运用听听力来背诵单词,把听到的单词默写出来背诵,而不是看着单词来背诵。长期坚持听听力背诵单词,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充词汇量,而且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英语听力能力。

2.平时可以多听一些英语新闻或是英语广播节目,都可以达到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例如:VOA、BBC、CNN等电台的英语播音或是新闻视频,都是用来练习英语听力的绝佳素材,因为这些节目里无论是主持人还是被采访的嘉宾,他们的英语发音都是非常纯正地道的,学生可以进行有规律的模仿。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新闻或是广播节目来听,通常有慢速英语和快速英语供学生来选择。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0002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