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声乐表演中错误的发声方法有哪些?如何纠正并保护嗓音

声乐表演中错误的发声方法有哪些?如何纠正并保护嗓音?

发声的三大要素,气息,状态,咬字。气息,很多人气息不足,或者不用气息,扯着嗓子干喊,或者是气息吸的不够深,唱着唱着,气息不够了。气息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无法中断的练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行练习,只要你想更进一步。练习气息的方法很多,狗喘气,发s音,吹气,打嘟嘟。而在练习这些时,状态一定要放松,需要放松你的下巴,脖子,肩膀,背部,而腰腹部在发声时是一种由内到外扩张而又慢慢保持的感觉,可能在你初次体验时,感觉不是很明显。或者根本感觉不到,这就说明,你没有用到气息的意识。状态,打开喉咙,提笑肌,也就是让你的软颚抬起来,那什么是软颚,就是你的小舌头,还有的老师会说打开你的通道,是一个概念,因为需要气息顺畅的通过你的发声通道,声音就不会憋,挤,还有喉头,保持在一个自然放松的位置,切忌喉头上提,或者刻意下压。都是不正确的。咬字,普通话是一定要过关的,很多地方的人,例如N和L不分,也就是平翘舌音不好,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问题,就需要你慢慢的改正了,总之,声乐学习是一种很抽象的学习过程,也是漫长的学习过程,唯一需要的就是你的坚持,哪怕是在学习的最低谷,也一定要坚持住,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克服。以上就是我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到的。谢谢。

我想学习唱歌,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请问有什么方法嘛?

答:1、唱歌姿势

头部伸直,面部和颈部肌肉放松,下巴微收。挺直胸部,放松肩膀、手臂和手。肩膀向下和向后伸展,有助于胸部扩张。背部的脊椎骨始终要有向上、下两端延伸的感觉,即脊椎要立起来。双脚自然地分开,或前后站立,有一种向上的成就感。整个人都处于积极和放松的状态。

2、共鸣方式

头腔共鸣:

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软腭也随之上抬,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犹如打哈欠或打喷嚏的准备动作,使声波能沿着上腭骨传送到鼻咽腔、鼻腔和头腔各窦处。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但要注意防止气息直接从鼻腔里送出,造成鼻音。(点在硬腭后部,即软腭小舌头上)

胸腔共鸣:

咽喉作半打哈欠状态,上胸稍有下榻的感觉,把声波在硬腭上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犹如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这种共鸣效果宽厚、结实。要注意防止声音故意下压,咽喉肌肉紧张,造成喉音。(点在下牙背上)

3、呼吸方式

歌唱呼吸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可控的呼吸运动,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在大量空气中呼吸的能力,而且是为了以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力量呼出空气,从而保证声音的流畅和统一。胸部和腹部呼吸从美声唱法中借用,在美声唱法中横膈膜和肋骨结合呼吸。

当吸入时,隔膜下降,肋骨扩展到周围,气体吸入丹田(现在肚脐两指)。它是根据生理机能的规律,帮助脊柱的两根支柱的伸展,更充分的吸气,和歌唱状态可以协调,得到全身的歌唱效果。需要快速吸气,外部动作小,动作平稳轻盈,不要吸入太深。

想练习唱歌又怕邻居听到,怎样避免这种情况?

谢邀!

练习唱歌的前提是要会练声,这是为唱歌做预备,学会练声,才能把握好气息,控制好音量。

练声也分声音大小,通过专业学习或培训的人都知道,通常练声都是跟着乐器一起练习,从丹田发力往上,经过胸腔,口腔,鼻腔,再通过头腔产生共鸣,找到一个顶点,需要一系列整体的结合来发音,这种发声练习声音通常比较大,适合在无人或封闭比较好的地方练习,避免引起打搅。

还有一种就是普通练声,在平时走路,说话,读书,或是简单哼唱时就可以做到,但同样需要几大腔体来配合,只是发力点要减弱,当然胸腔的共鸣一定要有,比如走路散步时,就可以边走边哼唱,可以是咿咿呀呀的吐字发声练习,也可以是歌曲片段的练习,控制气息的同时,找到口腔和鼻腔的发音位置,在经过胸腔,慢慢给音,完成发声练习,也可以搭配吸气的方式练声,就是吸着唱,这个方法不区分声音大小,都能用到,这样练习能使声音更稳定,不尖锐刺耳,还有就是朗读,通过吐字发音,不但练习了口语,还锻炼了朗读能力,学习了知识又练习了发声,一举多得,通常这样的练声方法有可控范围,声音可大可小。

当然还可以设定一个环境,比如衣柜,这个方法我就试过,隔音效果蛮好,录音更没问题,就是需要常通风,还有就是用海绵,吸音效果特备好,尤其是装修时门上或墙上都包着海绵的环境,隔音效果特别棒,基本听不到。不过除了衣柜,这样的地方不好找,所以还是先好好练声。

通常经过一系列的练声后,掌握了技巧自然就有了发声的控制力,声音控制好的同时,还能唱出好听的歌曲,只要注意唱歌的方法,嗓子不累,不疼,不费劲,不过分消耗就好,不但可以唱出好听的歌,还不会打搅到他人。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0530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