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谢邀应答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个问题着重提到了一个传统诗词被滥用问题!这不仅仅是限于影视剧,也应包括其它领域的滥用问题!既然是属于滥用,就是不当不妥的,才叫滥用!应加以批判与抵制。

中国传统的文化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就是留给后人借鉴的!但是要用到恰到好处,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与传承。也是能古为今用的一种能力。传统文化中诗词能千古传颂,就说明了它的文学及文化魅力,是具备有千古绝唱的哲理!

一部作品无不透视着文化的气息!如果能与传统诗词相吻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其实传统文化中诗词都是具有时代性、广义性和局限性,本人看到影视剧中确有引用古诗词的,如电影《神丐》结束语中就比较恰到地引用了《虞世南·咏蝉》一首诗,"垂ru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总之,传统诗词就是让后人发扬光大的!要避免一切不适滥用,才能充分体现着传统诗词的魅力。诗词不怕能用会用,就怕滥用!这个主要的还是一个对传统诗词的认识问题。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 爱唱歌

前一段时间为了打发带孩子之余的无聊,看了几部感觉名字很有点诗意的电视剧,什么【人间至味是清欢】【那年花开月正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人生若只如初见】等等,名字还是蛮吸引人的。

我记得原句里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改动一个字未尝不可啦!我猜想应该是说人到中年就会看淡一切的感觉,肯定会是一部有内涵有趣味的电视剧。但看了大半天,不是这么回事啊。原来主角们的名字是:人间?至味?清欢?哈哈哈哈♥太搞笑了吧?谁家的爷奶爸妈能想出这么”清丽脱俗”的名字?农民不可能吧?诗人教授恐怕更不可能。

除非奇葩导演才能造出来吧哈哈,从剧情看也好像感觉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我想起了一句俗话:术业有专攻,似通非通成笑柄。当然可能是我的偏见吧,期望值过高了点……

其实我想说的是硬要用诗词起名字来装格调,而内容不符,恰恰令人产生反感。也正说明了滥用诗词不伦不类,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文化短板!

纵观当前电视剧电影等市场运作跟风现象极为严重,部部名字都像极有内涵似的,其实真正有内涵和起的诗名字匹配的不是太多!不知道这样的状况还能持续多久?全凭几张漂亮脸蛋,几个小鲜肉能走的很远吗?

以本人看来,还不如踏踏实实,像以前的经典剧那样,一看名字,就觉得既有内涵又有趣味,你比如【骆驼祥子】【霸王别姬】【渴望】【篱笆女人狗】【红楼梦】【西游记】【知音】【天仙配】【女驸马】【大祭桩】【还珠格格】等等等等,别看字数不多,却兼备了古典文化素养和质朴无华的人文浪漫气息,没有生拼硬凑,直白舒畅,照样流传许多年无法超越!成了经典……

传统影视剧乱用主要表现在戏说上。有的已到颠倒历史的程度。尤以香港电视剧为甚!看了他们的电视剧,令人啼笑皆非,忍俊不止!具体表现在胡编乱造上:比如说"八圣娶亲" 。我从未听说过孙八圣与白骨精有缘?然而这样的电视剧却编出來了,这是对原蓍的严重渎职!为了票房收入,为了增加

点击率,为了向钱看,竞然大言不惨的误导观众。照此下去还有什么捍卫精典,尊重原著可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叠字诗、叠字词、叠字曲不乏其例,有哪些妙用叠字的词句?

叠字诗词,是指诗中部分诗句或全部诗句均用叠字写成。所谓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而组成一个词,又称重言诗。叠字的恰当运用可增强语言的节奏美,表达强烈的情感。顾炎武的《日知录》有云:“诗用叠字最难。”“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

王建有首调名“字字双”的宛转诗,每句都用叠字,是现存最早的叠字诗:

宛宛转转胜不纱,红红绿绿苑中花。

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寞寞离人家。

诗僧寒山有一首叠字诗:

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

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

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

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

叠字诗有两种情形,以上是同一句中有重叠的字,另一种是将一些字重复读或上一句中的几个字在下一句中重复使用。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 爱唱歌

宋代文学家苏轼与秦观是好友。秦观又与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要好,秦观因思念苏小妹,写了一封信给她,信中只有十四个字:

苏小妹知道他是玩花样,很快读出一首诗来: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将秦观的信给苏轼看,苏轼一笑,也仿照写了十四个排成首尾相衔圆圈的文字: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 爱唱歌

苏小妹又读出一首诗来: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苏轼说,你何不也仿写一首,给他寄去。苏小妹写的也是首尾相衔圆圈的文字: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 爱唱歌

秦观收到后,读出一首诗来: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采莲人。

最著名的叠字诗词还要数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在南渡不久丈夫死去,流离浙东,孤苦伶仃,饱经忧患。这首词一开头用了喑哑低回的十四个仄声的叠字,把孤寂哀愁的情绪渲染得荡气回肠,十分感人。这是成功运用叠字抒情的典范。

郭沫若的《颂北京》:

坦坦荡荡,大大方方,

巍巍峨峨,正正堂堂,

雄雄赳赳,礴礴磅磅,

轰轰烈烈,炜炜煌煌。

用响亮的叠字把北京雄伟壮观的景象和气势表现得很强烈。

大家好,我是小侠!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 爱唱歌

李清照的《声声慢》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之让人不觉赞叹。

古典诗词中很忌讳在同一作品中用相同的字,这里连用七组叠字,却丝毫不显得累赘,反而在韵律上抑扬顿挫,给人以缠绵悱恻之感。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 爱唱歌

“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行为结果,“凄凄惨惨戚戚”写结果给人的心情,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毫无重叠之处,作者的感情也层层深入,让读者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浓烈的愁绪。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也有很多运用叠字的范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庭院深深深几许”等等,结合这些诗句可以看出,适当运用叠字能增强感情,是情感更浓烈。

叠字的作用在《声声慢》首句中是最好的体现,它使李清照徘徊无奈凄凉悲苦的感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 爱唱歌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欢迎关注日常记录文学与生活之美的@小侠记

你怎样看待传统诗词名句被影视剧滥用这个问题 - 爱唱歌

在《诗经》中,诗歌较多的运用重章叠句,但为何后世的诗歌对重章叠句运用较少?

反复咏叹首先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文字有局限,而人的思想感情有时是强烈的,这时反复咏叹就可能起到其他方式起不到的作用。其次重复某句,尤其是在每一节开头重复,有助于从不同侧面表达思想情感的丰富内涵,这在新诗中也常见。重章叠句乃至重复字之所以后世诗歌运用较少,主要是形式发展得更高级了,以袭用前人创作的形式为能事,到后来渐趋苛刻,以至于起到了作茧自缚的作用。《七律•长征》为什么不宜出现两个“浪”字,而要将其中一个换成“水”字?因为那是《七律》。至于《秋窗风雨夕》,一句两个“秋”字,效果也很好。

回环复沓是《诗经》民歌在篇章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而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改变少数字词,也就是所谓的重章叠句。

为什么《诗经》中的民歌诗篇这一特点很突出呢?这是由于《诗经》中的诗本来是入乐歌唱的,它们或产生于集体劳动中间,此唱彼和;或者出于男女相好,衔接对唱,而自然地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就是由一个人唱出的歌,有时为了唱得尽兴,往往用一个简单曲调,反复咏唱。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同时具有充分抒情、回旋跌宕的作用和效果。这样的篇章如《芣苜》《釆葛》等,不一一展开举说。

哪么这一重章叠句的形式,为什么在后世的诗歌中运用较少呢?

首先,重章叠句的形式已经很难满足诗歌发展的步伐。中国的诗歌发展到战国时的屈原,就从集体歌唱迈进了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创造出了崭新的诗歌体裁一一"骚体"。这一新诗体比起《诗经》来,在句法、表现手法等方靣,都有了很大发展。到了汉乐府民歌,诗歌的表现形式,更为自由多样,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逐渐趋向五言。再到了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唐代,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一言以蔽之,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与其发展变化的节奏相适应的,新的诗歌样式,不可能总是停留在原有的表现手法上。

其次,重章叠句的结构,在后来的诗歌表现手法不断多样化的趋势下,其单调、细碎、缺少变化、过于重沓等不足,已很难满足诗人创作的需要,也难以满足人们欣赏审美的更高需求。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0588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