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白居易有哪些经典作品,配的上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称号

白居易有哪些经典作品,配的上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称号?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白居易有哪些经典作品,配的上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称号 - 爱唱歌

“唐代三大诗人”历来认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较为中肯。

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自然名气极大,但白居易与之相比,并不逊色丝毫,甚至在某些方面犹有胜之。

那么,白居易在“诗歌”领域上,又有何建树令人称颂呢?

白居易在诗歌史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掀起的“新乐府运动”。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乐府诗”。

“乐府”虽然在秦代就曾设立,但要说乐府诗还要从汉代说起。乐府本来就是模仿着先秦时期朝廷向民间采诗的传统而设立的部门,用以让统治者明了民间的意愿。

汉代乐府最初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汉武帝时期的乐府基本上都是歌功颂德的作品,不来自民间,是乐府官员自行创作的“媚上”之作。后来文人开始自发创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汉乐府”。

但不论实际效果,从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个现象,乐府是继承了“风诗”的传统,需要具有“美刺”精神。

乐府诗的发展大概有三个比较重要的节点。

第一个是曹操,以“乐府”写时事,也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

什么意思呢?乐府诗因为需要配乐演唱,所以题目一般都比较固定,比如《燕歌行》、《蒿里行》、《步出东门行》等等,内容也往往不出那么几类。但是曹操用了这个乐府的诗名,却将时事写入了诗歌中,开创了乐府诗“讽刺”时事的传统。

第二个是杜甫,出现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象。

这时候,杜甫写乐府诗,连一直沿用的诗名也舍掉了,自己拟一个题目,比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第三个就是白居易,乐府诗自此大成。

白居易在杜甫的基础上创作,并且明确了乐府诗“美刺”的精髓。他没有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深入,而是提出了经典的创作理念:

这个理念很好地契合了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理想,同时又将“风诗”传统、“乐府”精神发展到了极致。

他认为,诗人为什么要写作诗歌?不仅仅是要抒发自己胸中块垒,更是要有实际作用,即:

所以,我们来看他的作品就能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卖炭翁》的前面的小序是:

《井底引银瓶》前面的小序是:

如果对中国诗歌比较了解的读者就很自然的会想到《诗经》的注解:

《关雎》的后面有的是“美后妃之德”,有的是“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将诗歌的含义标明出来,明确告诉读者,你别误会,我这首诗就是讲得这个事。

白居易自己也承认这件事,《新乐府》序中称自己的作品:

由此可见,白居易就是将风诗的“开篇明义”以及乐府诗的“美刺精神”结合起来,在创作理念上,是要超出了“李杜”的。

换句话说,李白和杜甫的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但是没有一定的积累你学不来。李白未成名之前,曾经“三拟文选”;杜甫诗歌更是号称“无一字无来处”,这些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创作的。

白居易告诉人们,要如何创作好的诗歌。并且他亲身实践了,即使没有好的文笔,即使没有高雅的趣味,也可以写作出感人至深的诗歌。

为什么说粤语最接近古汉语?

为什么说粤语最接近古汉语?这个话题我并不陌生,因为之前曾看到一篇文章写过,国家在确立哪一方言为国语时,粤语支持率很高,它是最接接近古汉语是其中原因之一,险些力压普通话成为国语。虽然我是广东人,对粤语并不陌生,但是对其历史我不熟悉,为了完成这个问答,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学习,知道粤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在广东、香港、广西比较普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华人较多的国家使用率高。粤语有九声九调,是保留古汉语成分最多的一种方言。保留了古汉语语音和声调,平仄分得很清,我之前相对国语歌曲,我更喜欢听粤语歌曲,总觉得粤语歌曲好听,不知道什么原因,以为自己是广东人,所以喜欢听粤语歌曲,后来发现很多其他兄弟省名人都很喜欢唱粤语歌曲,如:马云、汪涵、李健。通过学习才知道粤语有入声,而普通话没有入声,所以用粤语读中国古诗词或唱歌就特别有韵味。因此我认为粤语最接近古汉语。


正因为汉字的精心设计(另有文章详述),只有白话(粤语)才能完全使用自仓颉(黄帝身边的重臣)造字后的四千多年里所有的准确和至简的汉语常用语,毋庸置疑粤语就是古汉语。而这些常用语在四千多年里又是稳定的,因此有一种判断是不是古汉语的简单方法:因各种原因,你已不用宋(明)之前的日常用语,只要你口音还在,现在用回肯定能表达得出,只要你用得越多古语来代替现在的日常用词,不会岐义为准,证明你的语言越接近古汉语(比如北方话把“你吃了没有”的吃改为食,就会听成“你死了没有”,这就叫岐义)。举例:

【1 】屙(拉)。阿正字为屙。最正宗的北方话不能使用,只能用手部动作拉代替。——成语:阿谀奉迎,刚直不阿。——《全唐诗》·《续茅山秀才吟》:驻马上山阿,风来屎气多。

【2】饮(喝)。唐诗宋词里太多了,不举例。明朝之前喝从来没有表 示饮,仅仅是大声讲的意思。根据造字原则这是可以的,但北方话是因为使用不了饮这个单音词而借用喝表示饮,不是丰富汉语的用词,而是创造了另一门语言。

【3】食(吃)。古诗文词成语太多了,不举例。仓颉造字四千年后的唐朝才出现吃。食字作为单音词北方话使用不了,只能以双音词或多音词出现,即只能固定以某些字来组合才能表达。

【4】行(走)。一眼望去唐诗宋词就见,不举例。 作为单音词北方话表达不了,已另作他用(代替得字)。现在的白话人也用走代替行(当然是可以的,扩大使用范围),主要原因是缺乏教育和受胡化影响。

长江以南,特别是粤(广东)桂(广西),本来就是没有汉人,都是古汉人在不同情况下迁移到这两地方。他们的语言(粤语),还有广西部份(同粤语)都有不少读音土话接近古汉语!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

二是粤语没有降调,降调就是类似于普通话第四声。我查过全国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调,粤语是唯一一个没有降调的方言,它九个调都是比较平的调。降调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比较重。

三是粤语保留了入声。入声在今天听起来很陌生,那是因为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带的晋语,据称和客家话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里,入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粤语的好听不仅因为它的语音语调等发声,还因为它很古老,是语言的活化石。说到粤语的古老,好多人会觉得奇怪,因为在印象里,粤语是广东人和港澳人说的话,可能因为经济发达,所以感觉比较时尚,怎么会古老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中国北方总是受到外族入侵,中原人民就不断地南迁避乱,一次次的南迁之下,中原人民就把自己的语言带到了南方,这些语言又和南方本地土语融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各种南方方言。所以有人说粤语最接近古汉语是有一定根据的。

历史上一次次北方战乱,汉人南迁。

甚至发生过现北京地区,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几何没汉人现象。

南方的一些方言,粤语、客家话、闽南语等,语法相似,就是古汉人讲的话!只不过古代交通非常不便,地区隔阂,发音发生了流转,出现不同区域发音不同的现象。

普通话,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它融合了北方原始少数民族的语言。所以离古汉语很远!

所以南方的方言,更多保留古汉语语法与发音。比如福州话和福清话,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读古诗能对韵。粤语也类似同样的情况。因为粤语也是古汉语留传下来的一个分支。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0806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