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为什么中国传统乐器无法像西方乐器一样融入现代的流行音乐

为什么中国传统乐器无法像西方乐器一样融入现代的流行音乐?

现代流行音乐本来就是发源于西方,实际上中国民乐有着很好的包容性,完全可以演奏西方乐器,参考朱载堉的《乐律全书》记载的明代雅乐,世界上最早采用十二平均律系统;相对的你用西洋乐器来演奏唐代燕乐(五声相生律,现中国南馆乐)则根本无法演奏;所以可以看出从乐律上来说,中国有三分损益五声律,有十二平均律,体系更多。问题不在于要如何融入现代流行音乐,而在于如何让中国人像日本人那样,利用中国乐器开创一片西洋乐器所无法到达的美好区域,让全人类领略音乐的美好。

为什么现今的演唱活动极少见有用民乐伴奏?

你所说的民乐伴奏是不是指对歌曲的伴奏类型?如果是,那只能说民歌的伴奏大部分都是用民乐来伴奏。民歌就很多了,像我们经听的有好多。现在好多流行歌曲里边也加入了些民乐伴奏。那只是为了让歌听起来更有味道!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这本身是个误区,就象我们现在有很多古城搞现代建筑一样,拆了古建筑,建上了高楼大厦,别墅群。怎么样?现在后悔了吧?亡羊补牢,现在你谁拆古建筑得专家论证,上级批准,审核相当严格。有古建筑的城市牛了吧!声乐界也是一样的道理,引进一大堆外国的东西,各种投资向影视界,演艺界倾斜,各种明星比顶级科学家的收入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种现象不会维持太久,有孩子的注意了,别专业让孩子学西洋乐器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东西会被科学的东西取代的。你看(九月奇迹)里的王小伟,-个人,一架双排键电子琴,犹如千军万马,气势辉宏,你说这-场演出得省多少钱?再说了,民族乐器是独特的,你看有几个外国人会这玩意。民族音乐也会象古建筑一样,迟早会被重视的,并加以保护的。

谢邀!为什么现今的演唱活动鲜用民乐伴奏?

民族歌曲伴奏要用民族乐器。民族乐器主要有,管乐如:笛、箫;弦乐如:二胡、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奏起来抑扬顿挫、悠扬婉转,多用于民族歌曲及民族唱法,能达到抒情悦耳、余音绕梁的效果。

现今的歌曲,多为新潮类流行歌曲,一般得采用通俗唱法,或摇滚唱法。达到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热烈奔放的效果。用民乐伴奏就不合适了,得用吉它、电子琴、架子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才能烘托出氛围。

在现代音乐的潮流中怎么发展民族音乐?

非常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希望以下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指正我的一些看法一下就是一些我对于民族音乐的见解

如今中国的传统音乐随着西方音乐的融入渐渐的失去了一部分本质的东西虽然很多人都能看懂五线谱但是却对中国传统的工尺谱一无所知,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花高价购买一张室内音乐票却对中国传统的戏曲乐器文化一无所知。

为什么中国传统乐器无法像西方乐器一样融入现代的流行音乐 - 爱唱歌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集各地方特色发展而成,我国地大物博、民族多样,所以民族音乐也是百花齐放,什么信天游,山歌,调子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是我国文化的发展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中间断层的太复杂,后期西化的过于严重,我们如今能能听到的许多民歌,多是歌颂功德,或者祖国家乡好,根本不能成为主流的文化。归根结底是我国的民乐乐器繁多,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我国方言极多,基本不能通过普通话的方式演唱,再加上演唱时的长音特别多,不能被所有人接受,想要听真正的民乐,还是要去专门的演奏会或者深入民族地区才能享受到。

民族音乐就是能体现我国文化和精神的音乐, 其基本的特点就要具备民族特色,能体现宫商角徵羽的魅力,其次要有独特的意境。我国民族音乐分为三大类: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器乐。而民族音乐按照创作和产生的年代也可以分为古代音乐和近现代音乐,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如今中国新音乐更多的借鉴西方手法采用西方音乐的形式,与中国传统风格有着极大的差别,广泛意义上来说中国民族音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在古代称为“俗乐”, 与宫廷音乐相对。主要的特点就是民众集体创作,依靠口头传播。而宫廷音乐至今已经失传,所以音乐学界就用“民族民间音乐”来专指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之根,也就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传统、没有了根,中国音乐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发展,这就是一种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住自我本质不能变无论是以西方音乐的方法,

还是传统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的都必须是中国的这样才能发展的更好,而不是渐渐被西方形式取代。我国的音乐歌唱家也经常在世界的舞台上,传唱我们中国的民歌,像宋祖英、谭维维、谭晶都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民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听一下。

那么本人的分享就到这里,以上回答都是本人的一些总结,可能不够全面他能够理解,如果大家觉得认同,那本人不胜荣幸。有需要指正的地方,本人一定认真聆听。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1160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