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单纯从作曲角度上来看,流行音乐中的哪种音乐风格更接近古典(包括手法与高度)

单纯从作曲角度上来看,流行音乐中的哪种音乐风格更接近古典(包括手法与高度)?

古典音乐在当时就是当年的流行音乐,从编曲手法来看流星音乐借鉴了多种音乐风格,当然也包括古典音乐,在和声与旋律上古典音乐永远是流星音乐的基础。从艺术高度来说流行音乐中的电影配乐可以类比看作是古典音乐中的歌剧戏剧音乐。故事情节与音乐相得益彰。

这个问题很宏大,能给出这样的问题描述可见听过的音乐种类很多了。这样的问题虽然不会有绝对的答案,但很有讨论空间。我拿这个题目问了很多爱好不同音乐类型的朋友,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接近」这个词语非常值得商榷一下,究竟是要哪方面的接近给人的感觉是更接近的呢?古典的配器、古典的和声、古典的曲式,哪个给人的感觉会「更古典」,亦或是技术门槛接近会给人「更古典」的感觉?

比如,我拿下面两首曲子作为对比:

分享李旭昊的单曲《钢铁洪流进行曲 (国庆70周年阅兵BGM)》:

这首曲子使用了管弦乐队的编制,提到管弦乐,很多人就想到古典。但是这首曲子和声进行是非常常规的iv-IV-I-V-,是欧美流行音乐、Epic Music当中非常常见甚至可以说是俗套的的和声进行,基本是按照好莱坞电影配乐的模式写的。

周杰伦《琴伤》:

周杰伦的这首《琴伤》的副歌是根据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进行节奏上的改编后写成的,同时间奏引用了部分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但是这首歌使用了古典乐中没有出现过的Rap,并且还使用了合成器音色。

这样的两部作品,你认为哪个更接近「古典」呢?

而且「古典」这个范围本身也是很广的,这就更大大增加了讨论量,说“接近古典音乐”,是在说接近哪个时期的古典音乐呢?

不过其实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元素都是一脉相承的,很多风格都是互相影响的,古典音乐之于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就是一座可大大加以开采的宝库,我们可以说:许多流行音乐的流派、分支都有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靠近古典音乐。提主的这个问题打开了我的一些思路,我觉得不妨借此来看看不同音乐类型里都有哪些接近古典音乐的部分,还有哪些和古典背道而驰的部分。

歌曲创作中,作曲和编曲,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太大了,太多音乐小白不知道编曲和作曲区别,那我们来探讨。

单纯从作曲角度上来看,流行音乐中的哪种音乐风格更接近古典(包括手法与高度) - 爱唱歌


作曲,就是把歌曲的旋律谱写出来,再讲具体点就是歌手演唱的部分的曲子。所以曲是整首歌的灵魂!在流行音乐领域,作曲厉害的有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等,不过作为全能音乐人,他们四位编曲一样功夫了得!

涂惠源△

编曲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伴奏部分,编曲通常涉及到选择哪些乐器、选择什么音乐风格、什么调式以及和弦安排等等,所以编曲也极其重要,不同的编曲甚至可以将同一首歌改的面目全非。

流行音乐领域顶尖编曲人有涂惠源、钟兴民、江建民、林迈可、洪敬尧等

钟兴民△

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大家都非常熟悉不用我多说了,他们通过一首首创作早已站到了华语乐坛金字塔顶端。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介绍这几位编曲人。

作曲:是指一首歌曲,或者是一段音乐作品的主旋律来说的。就是创作主旋律的过程就是作曲。 而编曲则是,根据已知的主旋律,和创作者希望表现出来的作品的风格,专门为这首歌曲或者是音乐作品编写伴奏和声进行的过程。里面要用到哪些乐器,选用什么样的节奏,用什么样的色彩和弦,这个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音乐功力的!

一般来说,会熟练编曲的人,作曲水平也不差,因为编曲需要一个人具备相当全面的乐理知识! 作曲和编曲是可以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作曲更重灵感与感觉,编曲更重经验与技术。

先说“作曲人”——作曲人的工作简单地说是指把自己想到的曲子用简谱或五线谱等方法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旋律表达出来。但很多人在思想上会产生一个误区,把编曲也归纳进作曲的范围之内,其实两者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简单地说,作曲是把旋律想出来,而编曲则是依照旋律,添加上各种音色,配上和弦,把作的曲表达出来。 作曲的准确定义是compose,即“组织”的意思。

什么是组织?就是对素材进行整合、组装、创造性地安排、使用。因此,严格地说,按照西方音乐的标准,旋律创作不属于真正的作曲,对素材进行严密的安排组织并成为最后可以演奏的音乐才是作曲。 再说“编曲人”——在古典音乐里原本是没有编曲这个概念的,因为所有的作曲家都是自己写好了乐谱,规定了所有乐器的配合。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曲谱在演出中和日常的练习中被人们发现了更多的表现方法,这时候就出现了编曲,就是在不影响原曲主要旋律和内容的情况对乐曲的表现形式做了更多的拓展。 在现代音乐中,特别是流行音乐中,作曲和编曲往往是两个人,因为很多作曲者只有对旋律的把握和灵感,而编曲者对于怎样体现这个旋律有着更多的技巧。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1351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