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五代时期,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1. 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简述
  2. 五代时期,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史,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乐坛,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高度繁荣,欣欣向荣的趋势。这个时期的音乐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人才辈出。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周杰伦、蔡依林、张韶涵、容祖儿等。风格多样。

这一时期的乐曲风格主要有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新式说唱和以蔡依林为代表的唱跳以及张韶涵为代表的抒情歌曲。歌手大多身兼多职。

五代时期,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词的发展简史

  1. 唐代: 词的开端及发展时期

  2. 北宋: 词的发展高峰
  3. 南宋:词发展的又高峰

    五代时期,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 爱唱歌

唐代:词的开端及发展时期

1、民间词(敦煌曲子词) :词的开端阶段

2、文人词的开端:相传盛唐李白的《菩萨蛮》及《忆秦娥》

3、文人词的发展:中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刘禹锡、白居易(《江南好》)等人的词

4、文人词的成熟:晚唐温庭筠等人的词

温庭筠的《忆江南》(梳妆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北宋:词的发展高峰(四个时期)

1、令词为主的时期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词的体制与题材,与《花间集》相近,清丽闲雅。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2、柳永时期:开创宋慢词时代,雅俗共赏。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3、苏轼时期豪放词风,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 ,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4、周邦彦时期: 婉约词风。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南宋:词发展的又高峰

1、婉约女词人李清照: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辛弃疾的词:爱国主义词作的杰出代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3、姜夔的词: 婉约派词的代表,雅词的典范,(二十四桥明月夜,波心荡,泠月无声)

词原名曲子词,即歌词,词是后起的名字。它后来还称为诗余、乐府、长短句等等。源于隋,发展于唐,盛于宋。敦煌曲子词中有一些便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忆秦娥》便是李白作的词。

晚唐五代,文人尝试作词,文人词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以温庭筠韦庄等人为首的花间派,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其中冯延巳所表现的士大夫的忧生之情,李煜亡国后所抒写的强烈沉痛的故国之思与宽广的人生感慨,均已改变了五代词狭小的题材空间。

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词,都是小令,它们常用于酒楼歌馆,为侑觞的歌词。词的内容,不外乎闺情宫怨,别恨离愁,或赋咏四季景物。文句简短明白,词意一看就知,自然用不到再加题目。

此时因为时代的原因,词的意味感情都是偏消极的,但却能读出其中的意象美。

比如李煜写的一首词,名《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再到他的千古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词发展三阶段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到了南宋,一方面“渐于字句间凝炼求工”(冯煦《蒿庵词话》),朝着雅俗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继续与民间抒情“小调”相融合,蜕变为曲。

宋代以后,词体虽未消亡殆尽,但词的发展确实到了尾声。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2183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