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古代人们都是用文言文交流吗?白话文是怎么兴起的

古代人们都是用文言文交流吗?白话文是怎么兴起的

作为中国人,对于文言文这个东西,真的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表达简洁、文辞优美,恨的是我们的学生时代要背诵它。

古代人留下那么多的文言文文章,是不是在他们日常生活也是用文言文交流呢?

答案是否定的,古人只有在写文章时才用文言文,平时交流还是用的白话文。

古代人们都是用文言文交流吗?白话文是怎么兴起的 - 爱唱歌

那古人为什么不用白话文书写,这样不是更容易看懂吗?

1、用文言文书写比较省力

白话文虽然很容易看懂,但是写起来会很费力。因为想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或传达等同信息含量的内容,用白话文会多出很多字,写起来会很耗时间。

还没有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是在青铜器、竹片、石头、骨头、丝帛上或刻或写。这些书写材料要么很贵,要么很硬,写起来费时费力。

2、为了节约书写和传播成本,必须要用文言文

由于书写材料的限制,古人写文章时必须惜字如金。

如果你要著一部十余万字的书,用竹简写的话,那估计写完之后,得要30多斤竹简,读起来累不累呀。如果要像现在一样写一部百万字级别的小说,不仅书写成本高,而且很多人会买不起,不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那么精简的文言文在这里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所以古人用文言文书写而不是用白话文最初是为了省钱。

到了东汉改进造纸术,唐朝普及印刷术,写文章成本不高,写起来也不费劲,那为什么文言文还是很盛行?

主要是文言文格式稳定、言简意赅,在表达上有优势。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言文象征着读书人的身份,可以提高读书人的格调,可以和文盲区分开来,用以提高自己的优越感。

那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1、宋朝之后,白话小说的出现,将白话文更加口语化

由于宋朝崇文抑武,所以出现了大批文人,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文学作品的出现。因此宋朝民众的阅读普及率很高,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应运而生的就是大量白话文书籍,不然大部分人看不懂。

宋朝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更是将日常用语和书面语融入其中,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大家都能读懂。发展到后面就将白话文普遍用在文章、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我们读的四大名著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

2、宋明清三朝,官方也广泛用白话文,传达统治者的意志

宋朝之后的白话文已经和今天我们用得差不多,宋代的官员已经是用白话文与平民百姓交流,不再那么乐于用文言文区分自己与百姓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只是偶尔会掺杂一些文言文,听起来有点别扭。

到了明清时期,不仅官员用白话文,皇帝下旨这样严肃的事情,也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尤其是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所以更喜欢用白话文下旨。

文化水平高的清朝皇帝在批折子时也喜欢用白话文,雍正皇帝就写过这样的话: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皇帝........

但是白话文的真正兴起,还是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 。

总结: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用文言文交流,而是用白话文。

但是,这并不代表,现代人穿越回古代能和古人畅通无阻地交流。因为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南迁,会把胡语和汉语融合,加上古汉语的发音与现在差异很大。所以,你要是穿越,估计就是你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他们也听不懂你讲的。

古人表达有文言分离的习惯,主要是限于当时的书写工具不方便,言辞相对简约。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风格不同,《史记》就口语化些,《红楼梦》也有大量口语,它们是古代的白话文。五四运动时,为了让人们从明清以来的文字故意求深求奥的桎梏中走出来,而推广现代白话文,不追求典故与圣人言,而追求我手写我口的自由体。

古代人平常说话并不像文言文那样。书面语言与口语一直都有所区别,古代人平常说话也是口语化的,连皇帝都是这样。朱元璋的圣旨就很口语化,如其中一道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朱元璋没文化,那我看看雍正给年羹尧的“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上对天地神明,尔用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可见古人平常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主要在一些话本、小说中用。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流传开来,像大家熟悉的“三言二拍”就是白话文为主。现代意义的白话文是在胡适、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之后才变成现在这样的。

白话文是唐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2984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