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求九江的戏曲剧种

求九江的戏曲剧种

九江高腔  戏曲剧种。  青阳腔支派之一。流行于江西湖口、都昌、彭泽、星子等地农村。明隆庆、万历年间已形成。脚色分十行,唱词结构和音乐体制属南北曲系统,一唱众和,锣鼓帮腔,旋律跌宕多姿,声韵宛转,有“横直牌调”一百余种。表演使用白描手法,粗犷、泼辣、质朴,尤以花脸、旦脚别具一格。传统剧目保存许多弋阳腔连台大戏,另有《四友记》、《双杯记》、《香球记》、《吐绒记》、《三桂记》、《题红记》等明传奇剧目,为今各剧种所罕见。解放后整理改编演出的有《拜月记》、《三请贤》、《西厢记》等。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赣剧在清朝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明清时期,江西的戏剧十分兴盛,以戏剧种类多、戏班规模 大而著称。其中,采茶戏和赣剧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江西的采茶戏源于明代形成的赣南采茶戏。后来赣南采茶 戏向北方传播,形成赣南、赣东、赣中、赣北和赣西五大流派:一 路从赣南经福建传入赣东北地区,与铅山县的采茶歌相结合,形 成赣东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再流传到赣中、赣北地区,形成赣北 和赣中采茶戏,它们受湖北黄梅戏影响较大;一路由赣南转入 赣西地区,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形成赣西采茶戏。

采茶戏旋律 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赣剧流行于南昌和赣东北地区,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 一。明朝时,赣剧专唱弋阳腔。入清以后,赣剧吸收了宜黄戏二 凡、汉剧西皮等不同声腔的精华,发展成兼唱高腔、乱弹、昆曲等 多类声腔的剧种。赣剧以乱弹戏为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共有 300多个传统剧目。

到新中国成立前,赣剧演化成“饶河班”和 “广信班”两派。“饶河班”流传于波阳、乐平、景德镇一带,而“广 信班”则流传于上饶、玉山、弋阳等县。

绍剧介绍

绍剧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剧种,来源于秦腔,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于绍兴地区,后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受到弋阳腔、赣剧、徽戏等剧种的影响,并收了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余姚腔、新昌调(高)腔以及民间戏曲的特色,逐步发展成为绍兴乱弹,并在剧目、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清乾隆年间开始盛行。

绍剧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剧种,来源于秦腔,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于绍兴地区,后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受到弋阳腔、赣剧、徽戏等剧种的影响,并收了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余姚腔、新昌调(高)腔以及民间戏曲的特色,逐步发展成为绍兴乱弹,并在剧目、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清乾隆年间开始盛行。

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321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