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没有4和7的流行曲谱

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谢邀,研讨中国数字的本义!

题主: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山东滨州的该校长严师说字说得中肯,越简单的汉字越难理解其本义。看了各位的回答,深感脑洞大开,知识就是力量,一点不假,我也只是补充补充而已。

1.中国数字的本义。

尽量以象形字来代表数目的多少,以被猎杀动物的叫声表示数目字的读音,数目字之间相比较求同存异。这样,十个数目字就产生了。

没有4和7的流行曲谱 - 爱唱歌


一:数目字一。数量不多,一个,一件,一只,一块。形状上,象条横卧的扁担。读音上,一与衣同音,也许想表达有衣服穿吧。一手遮天,一家独大,一元复始,有点儿至尊的味道,排在首位,同十二生肖的老鼠一样,运气真好。

二:数目字。二人,二哥,二五仔,一分为二…形状上,再添一横。读音上,二是耳朵的耳的音节,入声字。二龙戏珠,表示双、对,天对地,可以代表这两横。

三:比二再多一横,出现了上中下的格局,上有天,下有地,中间呢?人类在探索,天文,地理呀。这三横值得一提,地大物博,长横,人渺小,短横,天尽管更辽阔,但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有限,认识一些是一些,此横长度居中。三羊开泰,三与羊结缘了。

四:外框,内里圈一人是囚,圈一儿字呢?表示上中下三方都不行了。当然驷马难追,马与四结缘,四又代表方向多多,东南西北。而四字头呢,则把天地用四根立柱顶起来了,更好地表义了。四季发财。

五:字形上,兼顾了三和四字,四里面的儿字起了变化,佝偻着身子,表示比四更多呢。五子登科,还有五行五色。

六:与三相比,增加一倍,横代表一次,另一次则是三颗星。与八相比,上头一点一横,表示在八之前两位,古人还真是聪明绝顶,表示数目精准。六六大顺。

七:承接六,横表示翻倍,竖弯钩表示又出新品种,比六多一道弯弯。七星揽月。

八:同六相比,八变得高大上,除掉累赘之物即可。八面威风。

九:承接八,横折弯钩取代捺,旧貌换新颜。九九归一。

十:先横后竖,代表纵横各方,一竖涵盖各种内部变化,反正比九要大一点点儿。十全十美啦。

2.以汉字出现多少个“头”,也能表示数目。

由1中2人3工4大5天6主7井8羊9非10.

3.汉字数目字谜诗,古来有之。

下卜楼。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欲罷而不能。

吾口难开。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已失。忿忿,心与刀割。

仇人不再,独留苦中。

4.谜面为数目字的成语。

一[大有人在][接二连三]六[七上八下]

八[公而忘私]九[旭日东升]十[纵横交错]

个人观点,不妥请您指正!头条号 href="https://www.wukong.com/user/?uid=5818053261" target="_blank" .恭请您分享文化领域中的趣事,留评交流,感谢关注。

首先题主预设的结论「越简单的汉字越难破解」完全不成立!只能说从书法艺术角度来说,越简单的字,「结体、用笔」越难。

好像这种说法还挺流行。所以,把这个问题解释一下,我们再来谈中国数字的本义。

-------------------------------------

一般来说:

    一般来说:

越简单的汉字字形越稳定,古今变化不是很悬殊,讹变的概率较小。

越简单的汉字记录的一般都是汉语中的「核心词汇」,这些词汇最能反应原始汉语概貌,也能反应了先民古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如何认识自身和世界。

    越简单的汉字记录的一般都是汉语中的「核心词汇」,这些词汇最能反应原始汉语概貌,也能反应了先民古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如何认识自身和世界。

比如:「自然——日、月」、「人体——「自(鼻)、目)」、「亲属:父、母」,也就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些字的字形、字义相对其他非核心词汇来说较稳定。

比如:「语言反应文化」的例子——我们中国人以强烈的家庭观著称于世,有绵延数千年的宗族社会,所以,在世界上所有语言中,汉语中亲属的称谓是最复杂的。。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此类的「核心词汇」,随着人类思想深刻和丰富,由这些「核心词汇」通过隐喻、引申、假借不断演化出更多的词汇,表达复杂抽象的思想。

在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中,以「语言发生学」的原理,对「核心词汇」进行比较分析,来判断不同的语言是否同源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并以此构建所谓的「语系假说」:

世界上最主要的语系:

语言学家提出过「原始印欧语(简称PIE)」的假说。

印欧语系下的很多语言: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很多的核心词汇都是同源的,这些词词叫做「同源词」。

我们说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谱系图:

分化时间:

古今汉语和汉语方言的演变:

汉语中一些核心词汇跟藏缅语的同源分析:

在任何一门语言中,对应手指的「1-10」,对应历法的「1-12」等等,这类涉及到人类最基础生活的数字、计数系统,都是一门语言的「核心词汇」。


「量词」发达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语言现象,汉藏「1-10」的发音是同源的,而且藏语发音更为古老:


所以,汉语数词【一-十】相比其他词汇是比较稳定的,从同源词角度分析,汉语数词跟藏缅语下很多语言都是同源的,语音和文字的演变基本取得了共识。

本来,这个问题我以前写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再重说一遍吧:

汉语数词【一-十】始见于甲骨文:


「一、二、三」

这个就不用多讲,积划表意,也有说取像于具象的「算筹」,都可以讲得通。

世界上很多文字都是这样表达「1、2、3」的。比如古罗马的:Ⅰ、Ⅱ、Ⅲ

「四」本来就是写作四横「亖」,但是这样效率不高不说,中国古人竖写汉字,很容易跟「一、二、三」混淆。

所以,在春秋时代开始,就借用了一个同音字「四」来代替「亖」,

「四」的本义有两说:

    「四」的本义有两说:

一说是是「呬」的初文「四」,象唇、鼻部呼出之气息之形。

    一说是是「呬」的初文「四」,象唇、鼻部呼出之气息之形。
    一说是是「呬」的初文「四」,象唇、鼻部呼出之气息之形。

一说是「泗」的初文,想鼻子有鼻涕之形。

    一说是「泗」的初文,想鼻子有鼻涕之形。

-----------------------------------------------------------------

五、六、七、八、九、十


数字大了,全部用积划表意表意显然是不现实的,效率太低下了。

所以,五、六、七、八、九、十」都是假借字。但本字、本义是什么,有多种说法,我只说最多人认可的说法。

    所以,五、六、七、八、九、十」都是假借字。但本字、本义是什么,有多种说法,我只说最多人认可的说法。

「五」:从古老的刻画符号「乂」演变而来,或说假借「互」,象形,像「收绳器」之形。

    「五」:从古老的刻画符号「乂」演变而来,或说假借「互」,象形,像「收绳器」之形。
    「五」:从古老的刻画符号「乂」演变而来,或说假借「互」,象形,像「收绳器」之形。

「六」:假借「庐」的初文,或者假借「入」的初文。

    「六」:假借「庐」的初文,或者假借「入」的初文。
    「六」:假借「庐」的初文,或者假借「入」的初文。

「七」:假借「切」之初文。

    「七」:假借「切」之初文。
    「七」:假借「切」之初文。

「八」:假借「分」的初文。「分」古音为重唇。

    「八」:假借「分」的初文。「分」古音为重唇。
    「八」:假借「分」的初文。「分」古音为重唇。

「九」:假借「肘」的初文,像「手肘」之形。

    「九」:假借「肘」的初文,像「手肘」之形。
    「九」:假借「肘」的初文,像「手肘」之形。

「十」:假借「针」的初文。

    「十」:假借「针」的初文。

这是学易过程学到的,在此分享给大家。我觉得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是为数之始,数之本源性的东西。看似简单的阿拉伯数字里面,却暗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此与君共勉吧。

1~9数及10数

《内经》谓:“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焉。”“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时,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风,九法野”,即指1~9九各数均有其代表的内涵,在此并不是单纯的数字。

★1数: 指阳和天,又指宏观。古人认为天最大,故一天,在卦为乾;

★2数: 指阴和地。纪地之法为方,故二地,在卦为坤;

★3数: 指人与万物。古谓“三生万物”,“数不识三,妄谈知十”,故三人,在卦为屯;

★4数: 指四时和四象四方。古谓“四象既分,五行以出”,故四时,在卦为蒙;

★5数: 指五行及核心。古谓“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五也指“中”,又有“立日承天”之谓,即指十二平均律是根据阴阳五行承地气而来,故五音,在卦为需;

★6数: 指节律。古谓“地以五为制,天以六为节”,在卦中凡6、60、600……,均为节律,讼为法律的转义,故六律,在卦为“讼”;

★7数: 指七星,即日月木火土金水。易谓:“师出以律;七日来复”,是有其数理关系作根据的,故七星,在卦为师,;

★8数: 指八风,意指八尺圭表,测日影而立,日光也意指风。八又指八卦,有八卦统九宫之说。故八风,在卦为比,“比,辅也”;

★9数: 指九野,野意为方位,九野即九宫。在卦为小畜,谓“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故九野;

★10数:指日即太阳。古有“天有十日”,即指十天干,而不是说天上有十个太阳。在卦为履,易之数理是由10数开始的,十指日即为赤道坐标,故为履。

感恩有你,感恩留言,感恩点赞!

缠易悟禅,与您一起分享美好,记录世界。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3434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