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各种经典流行音乐

为什么有人觉得近十来年,华语流行音乐经典歌曲少了

这个是相对的。现在的网络和信息渠道方便,有手机等各种媒体传播渠道,使听众接触到的歌曲类型更加丰富多彩,欣赏到的外来音乐种类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听众的口味和欣赏水平也越来越普遍提高。同时歌曲创作者接触的音乐类型和风格等也在受这些媒体渠道传播的影响,创作的歌曲类型也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近年的嘻哈,蓝调,爵士等,摇滚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哪些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大众的喜爱范围和歌曲作者的创作范围也都在不断的扩大着,提升着。

而且能够成为经典的歌曲,一般歌唱性要比较强,通俗点说,就是大众能够学会了去唱的,即能够被大众传唱。

并且歌曲作品是否真的能够成为经典,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要想歌曲真的能够成为经典,不是那么太容易。

我翻了一下自己的几个音乐网的收藏,确实感觉近年可以理解为经典的不是很多。一下子就能想到可以叫经典的,有许巍的《空谷幽兰》,王菲的《尘埃》,朴树的《平凡之路》等…

所以个人认为,不一定是成为经典的歌曲变少了,而是哪些种类的歌曲能够成为经典,哪些歌手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哪些听众所最能够接受的歌曲能够成为经典,等等…多种因素在内,这些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沉淀。

这个时代越容易受欢迎的音乐,是拿着许多杂糅元素做框架的。或者干脆做单一类型的音乐,但绝对不追求更加深度的东西。

总体趋势还是好的,但大众审美的提升还需要时间。

毕竟大众还停留在对音乐简单的理解上,快歌呀慢歌呀,嘻哈呀民谣呀,当然这没什么错误,没人会要求听众一定要具备扎实的乐理知识再来听歌。

但毕竟还是受一些影响的——很多看似很常识的东西,大众可能都还不是特别懂。

这里牵扯到对好音乐的标准之谈:真正的好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大众的审美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来评价音乐?

音乐是否只能是精英的狂欢?大众是否永远没有资格对音乐议论?

事实上,从流行乐开始,大众就具备了对音乐的议论:最简单的标准,好不好听。再上一个档次,能不能打动人心。更高档次,是不是具备特别的风格或者主题。最高标准,拥有宏大叙事和视野以及足够触碰灵魂的好音乐。

上面是主观标准,客观标准是唱片销量。随着唱片时代的过去,流量又再次成为了歌曲是否受欢迎的标准。

而我们所在的华语乐坛,正处于一个最看流量的时代。

这才引发了题主的问题:我们的华语乐坛流行乐,是否自从2010年之后,就一直在原地踏步呢?

显然没有。

乐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很多人很多公司很多音乐甚至很多产业构成的。

同样的,乐坛不是概念,也不是一个人,不能用人走路来比喻乐坛。

人走路可以原地踏步,但乐坛不可能。

华语乐坛只能说是在某一个方面进步了,又在某一个方面退步了。

进步的是音乐人总体数量,对音乐的接受程度,还有音乐的类型和种类的开发。版权的保护也逐渐提上日程,做音乐也可以赚到一些微末的钱了。

退步的是大众审美和鉴赏,小众审美凌驾于大众审美之上,流量歌曲横行榜单,真正用心的音乐却无人问津。高音成为了唱功评价的唯一标准,噱头大于一切。

所以说是有得有失,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坏的一面。

不过趋势还是非常好的,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歌曲的音乐性,开始欣赏精彩的编曲,开始喜欢认真的音乐人。

华语乐坛从来没有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死的活的都是音乐人,不是一整个华语乐坛。

如果让几个音乐人就能代表整个华语乐坛,那么无疑是一种悲哀。

换言之,没人能代表华语乐坛,罗大佑李宗盛窦唯王菲不行,后来的周林陶王也不行。谁也不行。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4502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