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网络流行音乐为什么没有像大牌明星唱的那些歌一样经久不衰

苹果4s现在还能听流行音乐吗

能听

iPhone4s基本的功能比如:打电话发短信浏览网页肯定是没问题的,手机自带的应用照样可以使用。此外,iPhone4s连上智能音箱后,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音乐播放器。

不过iPhone4s最高支持ios9,可能很多新应用无法下载,并且在流畅度上已经大不如以前,屏幕的感官体验上也比不上今天的大屏手机。

网络流行音乐为什么没有像大牌明星唱的那些歌一样经久不衰

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如抖音短视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抖音视频长度只有15秒。在抖音上一段时间一段时间都会火一首可能有的人听过有的人没听过的流行歌曲或者少数老歌曲。让我们整首听的时候感觉也就那样,一首歌三五分钟我们很少有人集中去听每一句歌词,但在抖音上只有十五秒让你听到整首歌曲里最好听的最高潮,最富有感情的15秒,我们才觉得,原来这首歌这么好听。这些成为流行歌曲的听久了也就乏了,经过一段时间又会被下一首流行歌曲所替代。然而大牌明星所唱的歌,制作人和歌手都很用心,编的好唱的也很好,有些音乐之所以经久不衰,应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我的共鸣吧。或是情感上的共鸣,或是一种共同的感受,也或许是一种让我们眷恋的感觉.....等等等吧!

网络音乐边路突围,此处必须有自家的旋律


在音乐平台的集体发力下,过去多年才一例的现象级网络原创音乐和歌手的崛起,正在变得愈发频繁起来,无论前景还是“钱景”,都大有超越传统音乐人的境地,并同时激发音乐人的创作热情。

网络流行音乐为什么没有像大牌明星唱的那些歌一样经久不衰 - 爱唱歌

由歌手郑钧创立、以“为原创音乐正名”为己任的音乐众创App“合音量”,正式上线一周年。此前的3月4日,合音量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从各色创作新人上传到平台上的作品中,挑选出了10首,并以《合音量1号·拾》为专辑名称,在国内多个在线音乐平台上进行数字发行。

这也被业界视为那张标题为《全世界文艺青年团结起来!写歌听歌能赚钱!》海报的谜底揭晓。不过,对于网络音乐平台来说,加大原创力量,打破长期以来因上游内容不够新鲜而导致的盈利瓶颈,或许比郑钧常说的“音乐人自救”更为迫切。

就在6月1日,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作的考古音乐动画片《曾侯乙》在武汉首播。“连老古董都玩出新花样了,网络音乐还能躺在唱片公司的歌曲库上讨生活吗?”业内人士的感叹,越发揭示除了整个行业期待突破的渴求。

6月2日,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文浩在一场论坛上发言指出,无论是 PC 端,抑或移动端,网民红利逐渐退去,大众市场的黄金时期也随之过去。在泛娱乐领域,平台型的大公司出现的概率愈来愈小,但小型公司依然机会满满。

多生态跨界寻找突围点

和郑钧同样选择在互联网上寻求突破的音乐人还有歌手汪峰。2016年2月底,汪峰推出了一个名为imixdio的网络电台,并高调抛出所谓“X”计划,其中的关键词都指向了原创。

有业内人士就此分析称,相对于已经形成三足鼎立局势的腾讯系、海洋音乐集团(酷狗、酷我)和阿里系,诸如汪峰、郑钧等音乐人的平台显得十分弱小。

随着主流音乐平台依托去年7月出台的网络音乐版权“最严令”,进一步加大对上游内容资源的争夺,这种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仅在2月,阿里音乐和爱奇艺,就分别与韩国著名娱乐公司SM、占全球唱片市场25.7%的环球音乐形成战略合作,以期借此加大自身的版权库储备和构建坚固的版权壁垒。

但即使如此,面对拥有2000万和1500万首歌曲版权的海洋系和腾讯系,只有250万首版权的阿里系同样处境尴尬。弘则研究3月发布的互联网音乐报告指出,由于版权原因,阿里系的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用户数有所下滑。此外,网易系网易云音乐凭借优秀的用户体验,用户量迅速过亿,但近两年亦频陷曲库资源的版权风波。弘则研究亦据此认为,曲库规模和独占版权才是用户选择在线音乐App的主要原因。

在此状态下,不少中小音乐平台已陷入了无歌可买和无歌可播的境地。对此,汪峰、郑钧等均选择以颇为另类的方式进行突围。

除了还未真正公开的“X”计划,汪峰对网络音乐的布局,其实早已开始。其在2015年10月推出了自有品牌FIIL耳机,发售时的预约量就超过百万。有评论指出,这种耳机硬件+网络音乐平台的布局,有可能在音乐人、唱片公司、硬件厂商、用户终端四个方向形成破局点。

类似这样硬件开路的破局模式已成为多家音乐平台试错首选。3月上架的小米网络收音机,就在内容上深度整合喜马拉雅电台,容纳包括音乐在内的声音总量1500万余条;而在去年5月,奇虎360推出的咚咚音响,就与虾米音乐、多听电台、蜻蜓FM等展开了类似的合作。酷我音乐、多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等音乐平台,亦曾推出配套耳机产品,意图用音乐硬件黏住用户。

这一将播放器式的传统硬件智能化,成为自带声源的平台终端的突围路径之一,也颇为类似苹果当年用有强大音乐版权库的iPod颠覆传统MP3的故事。而2014年苹果以3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高端耳机和扬声器制造商Beats,其用意也在于此。

但这样的跨界模式依然不能完全破解内容瓶颈。

新生代歌手背后的平台战略

在近期召开的“网络音乐版权保护与商业模式”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音乐产业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但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新歌少,翻唱老歌多,而老节目难以支撑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整个音乐产业最核心的问题是原创问题。

以网络歌曲《伤不起》走红的歌手王麟也曾在网上表态称,之所以选择做网络神曲,实质是无奈之举。而故事的另一面则是她依靠这首《伤不起》获得了可观的物质回报。

但当初的无奈选择,现在正变成音乐人的首选项。去年底,“星二代”窦靖童推出的单曲《River run》,以数字音乐的形式,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百度音乐以及虾米音乐等音乐App发售,仅半天时间即销售近万。而诸如筷子兄弟、TFBOYS这样在网络上出道的新生代音乐人,也以类似的方式,收获了自己在音乐领域的第一桶金。

“别处无法共享的音乐,成为刺激已经习惯免费模式的网民主动付费的关键。”业内人士如是评价。这同时也刺激了网络音乐平台,不再满足于成为一个将上游内容公司的作品拷贝到网上、费力费钱却难盈利的搬运工角色,开始积极布局自己的原创音乐扶持计划。

2014年,虾米音乐率先推出了“寻光计划”,通过网友+评审团的形式在网络票选独立音乐人,帮助他们出版唱片,辅以专辑推广、MV拍摄、巡演资助等一系列宣传计划,并陆续推出13张《寻光计划》系列专辑。

2015年9月,酷狗推出“亿元音乐梦想基金计划”;同月,网易云音乐推出“理想音乐人扶持计划”;10月,QQ音乐推出“众创+音乐”计划……这一系列计划,均把目标指向对独立音乐人的招揽以及原创新歌之上。

庄心妍可以算是从网络起步的音乐人中的一个缩影。2013年,庄心妍在繁星网举行了《一万个舍不得》新专辑线上首发会,同名单曲首发当日网络点击量超千万,并且成为QQ音乐2013年度热点歌曲排行榜十大金曲之一。之后,她从线上走到线下,与唱片公司签约,举行商演,活跃在舞台之上。

而在她之前,包括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以及雪村那首开启网络原创音乐序幕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众多网络歌曲,无不体现出“网络+原创”的强大魅力。

而现在,在音乐平台的集体发力下,过去多年才一例的现象级网络原创音乐和歌手的崛起,正在变得愈发频繁起来,无论前景还是“钱景”,都大有超越传统音乐人的境地,并同时激发音乐人的创作热情。或许,前不久在媒体报道中“86版”《西游记》主题曲和插曲作者许镜清感叹“想开一场《西游记》主题音乐会,但至今凑不齐这个钱”的唏嘘故事,以及折射出来的“作品红、作者穷”的传统音乐人现状,将得到一定改观。

2016年3月,由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亦显示,69.4%的用户能接受一首歌曲的最高收费在1元以下。这也在佐证用户的付费习惯正在养成。

更多音乐形式迎来互联网+

海洋音乐首席内容官、高级副总裁姜山认为,无论是电子化产品还是实物产品,大量用户和优质内容加上粉丝群体,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嫁接点。目前,不少音乐平台都朝着这一方向进行探索和尝试,有可能变成音乐服务真正变现的途径和模式。

姜山口中的探索方向,或许并不明确。但就目前音乐平台的一些尝试不难发现,它们在原创和独家的路线上,已跳出了流行音乐或网络神曲的常规范式,开始探索网络音乐过去忽视的边缘地带。

3月初,一则来自中国唱片总公司的新闻引发了业界的关注,其于近日推出的戏曲App“听戏”中,首批内容收录南北方有代表性的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秦腔、川剧、粤剧、黄梅戏等42个剧种,汇集了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到各主要地方剧种的116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唱段,该App一经发布即获得众多戏迷好评。

这并不是将戏曲作为网络音乐新生力量的孤证。2015年11月才上线的App“戏缘”,仅用3个月时间就吸引粉丝近300万,并获得战略投资3000万元。

今年初,一张名为《嘉韵·丽音》的粤剧数字专辑在酷狗音乐独家首发。作为广东粤剧院的创新举措,这个专辑成为该剧院继去年以网游《剑侠情缘网络版3》为故事蓝本创作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轰动广东、上海等地,并将二次元文化和戏曲巧妙结合,成功吸引众多年轻观众之后,从线下舞台向在线音乐的又一次尝试。

越来越多的网络音乐平台也将视角投放到了过去被互联网忽略的音乐类型之上。2016年3月,咪咕音乐启动“听见最云南 发现好声音——云南民族音乐DNA寻找之旅”,意图通过互联网,为云南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人搭建一个对外展示和推广的平台。

同月,一场名为“觅得浮生半日闲”的古风音乐朗诵会,在原创音乐社团汐音社和原创音乐网站5SING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互联网众筹、线下演出、线上同步等形式成功上演。

这并不是汐音社第一次尝试通过网络来实现自己的原创音乐梦想,在去年7月,汐音社推出的以向王国维致敬为主题的《人间词话》朗诵+歌曲古风专辑更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近百万;而11月举办的古风朗诵音乐会《寻得词话亦人间》,更得到了酷狗音乐、5SING的全力支持。

“戏曲、民乐等音乐形式,过去或许显得不够大众、不够主流,但通过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却可以垂直切入到小众市场中。”业内人士指出,这不仅仅是在版权费用越来越高的当下,网络音乐平台扩大自身内容库的一种方法。较之流行音乐,这些相对小众的音乐类型更具有稀缺性,在互联网之上,稀缺就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付费热情,而且一旦通过网络传播和针对网络受众特征再创作,更可以将这些音乐类型目前居高不下的受众平均年龄降低,增强其生命力。

由此观之,未来如琵琶、二胡、笛子、古筝等民乐,将可能成为网络音乐平台聚合“票友”、完成变现的全新发力点。

通俗歌曲与流行歌曲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通俗歌曲,通俗歌曲是指通过一种通俗的唱法演绎歌曲内容,除美声唱法及进行曲式的战歌之外的几乎所有歌曲都可叫做通位歌曲,如抒情歌曲,各时期情歌以及各类电视连续剧的插曲,主题歌等都是通俗歌曲,它们的特点是虽然通俗但比较正规。

流行歌曲就是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并广泛传唱……例如《春天的故事》《我爱你中国》巜春光美》巜在那遥远的地方》……唱流行歌曲既可以用美声唱法,也可以民族唱法,小合唱,大合唱,或者二重唱都可以。

总之,流行歌曲不一定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也不一定是流行歌曲。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


通俗歌曲是专业作曲家谱曲,指除美声唱法及战歌之外的歌曲,好听上口的家喻户晓的几乎成年人都懂得的歌曲,如名星常唱的抒情歌曲具有时代性的歌曲,通俗而正规的歌曲。如《好人一生平安》等。采用通俗唱法的歌曲。而;“流行歌曲”是“现代歌曲”现代味时代味很浓的歌曲,旋律比较简单,曲调变化不大,即兴歌曲,属非正式歌曲,乐队不喜欢采用。如《为爱痴狂》,《老鼠爱大米》等。

首先明确一点,楼上多位以美声唱法与进行曲的曲风作为判断通俗歌曲标准的做法,实在不敢苟同?

按照这样的逻辑,假如歌唱演员以演唱歌曲的唱法去演唱京剧唱段,这样的京剧唱段就应该叫歌曲?

或者京剧演员以演唱京剧唱段的唱法去演唱歌曲,这样的歌曲就应该叫京剧唱段?

显然,这样的判断标准是根本行不通的!

歌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采用何种唱法演唱,这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至于以进行曲的曲风来作为判断通俗歌曲的标准,同样是行不通的?

仅举一例即可反证:进行曲风格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一首典型的通俗歌曲!

根据百度百科

当我们审视整个音乐艺术天地,可以发现,它大致呈现为两个部分:一是民间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久远的乡村音乐),一是艺术音乐(或曰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在这中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那便是通俗音乐(或者叫做流行音乐)。

所谓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即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通俗音乐(亦称流行音乐),它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

在我国,通俗音乐主要指上世纪70年代后,兴盛于港台地区的音乐形式。从音乐学上讲,通俗音乐应当归为大众流行音乐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港台歌曲的风靡和内地流行歌手的纷纷诞生,音乐界开始对通俗歌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有的认为这类歌曲内容消极,情调低俗,带有明显的商业化,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应将其取缔;

而有些人则认为通俗歌曲就是流行的歌曲,能反映人民当时的生活,风格清新形式活泼,广大人民群众都很喜爱,因此值得推广,应在社会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一时期音乐界还就“流行音乐”这一称谓是否合适发起了讨论,最终以“通俗音乐”一词取代了一直以来的“流行音乐”的叫法。

从此,“通俗音乐”一词在中国大陆沿用了20多年,也因此而广为流传。

由于“通俗音乐”所涉及到的仅仅只是音乐中的歌曲部分,因此,所谓的通俗音乐,从实质上来说,其实指的是通俗歌曲。

而流行音乐实质上来说,其实指的是流行歌曲。

由此可见,通俗歌曲与流行歌曲,本身就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叫法,其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

即通俗歌曲就是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就是通俗歌曲。

如果硬要区分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只能说二者在字形字意方面均不相同;

通俗音乐最早出现于19世纪,并最终取代了流行音乐的提法。

这就是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题外话,2008年央视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正式将“通俗唱法”改为“流行唱法”,标志着“通俗唱法”这一提法已彻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永久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声乐里面目前系统的教学分为:美声、民族、流行。每种唱法都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各种文化形式,以及无数的声乐家钻研推敲而出的。我本人作为一名年轻的流行音乐教学者,对所有音乐形式及唱法怀着尊敬且谦卑的心。不认为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或唱法是简单且易学的。根据近几年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学生或同行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仅代表个人观点,跟大家啰嗦两句。

我个人认为音乐形式以及唱法只是个人审美取向,由主观意识选择。但绝无高低之论。“通俗唱法”是一个自带贬义色彩的词汇,国际上,并没有通俗唱法一说。通俗唱法的由来,是改革开放初期,港台流行歌曲流入内地,由于当时港台乐坛也是在探索阶段,以至于歌手演唱实力普遍不强。这些歌曲在当时内地音乐学府的声乐老师们听来,觉得唱法简单,毫无技术含量,因此,就将其谓之为“通俗唱法”。久而久之,也就如此了。但通俗唱法不等同于流行演唱。流行演唱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通过电流麦克风传递贴近于自然说话的声音演唱。所以与美声唱法人声演唱就会有区别,且流行乐的风格是非常多的,每一种风格对于声音的细节处理,情绪的把握及律动都会不一样,所以本质上两种演唱的标准且包容度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给人的听觉感受和情绪感受也完全不同

严格讲,通俗音乐一般对应Popular music,流行音乐一般对应Pop music。

前者是针对“艺术音乐”和“传统音乐”提出的范畴,指通过音乐产业制作的、有大量听众的音乐,很多音乐风格,比如流行乐、摇滚乐、爵士乐都可能是通俗音乐(同时也可以不是,因为有部分爵士乐是艺术音乐,而有部分民谣是传统音乐)。

后者指特定的音乐类型,与摇滚乐、爵士乐等并列,风格我也不会描述,wiki说一般是针对年轻听众、较轻柔的摇滚乐,不过我觉得现在的流行乐听上去大概更电子些。

当然,现在两者常常混用。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4768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