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诗歌中的“意象”一般会有哪些组合形式?又会呈现出哪些“意象”类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象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分析如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表明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虽然表面上写茅草屋的茅草被大风卷走,祸不单行,大雨让百姓难以安眠的情形,但实质上影射的就是战争,就是安史之乱。

诗歌中的“意象”一般会有哪些组合形式?又会呈现出哪些“意象”类型

诗歌必须有高端含义,好诗表达力要有多层次意思,单独叙述就感觉是打油诗,许多诗语还属于初级,没有十至二十年的功效,怎能写出好诗呢?好诗必须形象得准确,绝词配妙语,优秀的古诗能反应出历史背景,留传千年以上,夸张或者缩小都是虚伪表达,不能感动读者的心声,还有经典古诗能描述几个朝代,为什么说现代诗无法与古诗相比呢?是当代人经历的苦难比较少,自以为文章很高,想写出好诗歌,必须理解透古诗的含义。

我创作了这首诗请欣赏。此诗可以用在许多行业或者爱情故事。

溪中石头万年磨,余留滑硬石卵坨。

贵人赏取家中果,两卵相碰升花火。

意象是带有诗人情感的物像,诗歌创作就是意象的组合,通过意象组合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诗歌意象组合通常是同类型意象的并列或递进式组合。如,王维《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空山”,“新雨”,“晚”,“秋”,几个意象。“山”是“空”的,空是空旷,空灵的意思,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意思。“雨”是“新”的,新是新鲜的意思,最近发生的事,又有空气清新的意思。“晚”是时间,傍晚,“秋”是季节,秋季。

颔联“明月”、“松”,“清泉”、“石”,几个意象。新雨后是雨刚刚停,明月初升,月光照射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淙淙流在陡峭嶙峋的山石之中。这一联正中苏轼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是对首联意象的演绎,颈联是对颔联意象的递进,“竹”、“浣女”,“莲”、“渔舟”,由景物进入人物,用倒装逼手法,因为浣女回来而竹林里发出喧哗之声,由于渔舟入港莲花形成躁动。这里用的竹、莲都是美景,浣女、渔舟都是下层劳动人民,表现王维对官场厌恶,对人民亲近的立场和感情。这里的意象都是正用的。竹是“四君子”之一,诗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慨。但也有大诗人反用这个意象,如“黄芦苦竹绕宅生”。

尾联就两个意象“春芳”,“王孙”,用春芳与首联“秋”对比,说明春芳自己“歇”了,春光不再,但秋色仍好,王孙可以留在这里,进一步表达诗人对山居的热爱之情。

诗歌中的“意象”一般会有哪些组合形式?又会呈现出哪些“意象”类型 - 爱唱歌



以上用一首诗讲意象的并列,递进关系,另外还有对比关系。对比关系有两种,一是句内对比,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都是乐景意象,但紧跟的是“溅泪”,“惊心”又是悲景意象了,这样的意象对比强化了悲剧气氛。又如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是残酷的,“黄花”是悲哀的,但后面跟着一个“香”,意象陡然转变,变成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还有一种对比是句间的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典型。还有毛泽东“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也属于这一类。

第三种是放射性组合,就是首联定下意境基础,后面用各种意象来解释,配合这个意境。如白居易《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第一句就写宫女夜里睡不着,哭湿了罗巾,接下来三句都围绕这个意境表达,第二句前殿歌声响起,君王另有所爱,第三句是抱怨“我还没有老呀,怎么就没有恩爱了呢?”最后一句写倚靠着熏笼,坐到天亮。

意象组合的方式各种各样,写诗就是把意象组合好,构成意境。

意象类型很多,有不同的说法,大致分为思念类、悲伤类、怀古类、闲适类、欢愉类,很容易查到,不再啰嗦。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479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