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简述一段曲式的定义与特性

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

奏鸣曲式是一种戏剧性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呈示部包含出现在不同调往上的主部和副部,先后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性格上有鲜明对比的主题陈述出来,就象戏剧中的第一幕揭示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一样。

展开部运用各种手法把呈示部中的各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显示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矛盾冲突,好比戏剧中积极展开着戏剧情节的第二幕。

再现部则在调性归于统一的新的水平上,重现呈示部中的主题,有如戏剧的最后一幕,表现矛盾的基本统一和解决。用奏鸣曲式写成的第一乐章最适于表现人们紧张的活动和斗争。

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呈示部是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主题通常有两个,能够达到对比的效果,展开部是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添写许多新的旋律,再现部是把主题副题重复出来。

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

奏鸣曲各乐章的特点与曲式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慢板,三部曲式、变奏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是快板或极板,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这是一般的奏鸣曲式,也有特殊的情况。

第1部分

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持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乐思的性质或者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一般要反复一遍。这个部分是这首乐曲的重心与精神所在。

第2部分

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有时也用新材料或复调的处理方法。结构上则以材料的片断性和终止的隐蔽为特征,使乐思以新的方式不断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引向第 三部分的过渡。

第3部分

称为 再现部。这时主部仍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最后为尾声。有的尾声很长,如L.van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此外呈示部之前可冠有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等方面与呈示部构成对比。

简述一段曲式的定义与特性

音乐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容和表达方式开始多元化,在音乐作品积累到一定量时,有些具有典型意义特征的作品逐渐被人们筛选出来,在长时间的实践及规整下,逐渐产生了理论化的对“乐曲体裁创作规律”的总结。这就是起初曲式的诞生。

曲式(Form,musical)就是乐曲的结构形式。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乐段的结构及一部曲式:乐段通常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构成。由两个各有四小节(或八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乐段"(专称为"方整性的乐段")在器乐曲中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平衡、均称感强。一首乐曲仅由一个乐段构成的称“一部曲式”。

起承转合曲式结构

所谓起承转合曲式结构是一种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曲体结构。四个乐句之间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首句为起句,呈示乐思;第二句为承句,承接呼应首句乐思;第三句为转句,导入新的因素,展开乐思;第四句为合句,旋律落在主音上,全曲完满地结束。

这种曲体的前两句大多呈一定的上下呼应式结构关系,第三、第四乐句的旋律则常常据前两句变化而成。

起承转合式四乐句曲体结构与中国古诗词的起承转合结构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它的歌词与曲调的结构总是保持一致。具有精巧玲珑、平衡对称的和谐美感。

这种曲体结构为各地山歌、特别是南方各地区的山歌广泛运用。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526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