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粤语不是古汉语,是汉字粤(越)音,和汉字韩音、苗瑶音一样吗

粤语不是古汉语,是汉字粤(越)音,和汉字韩音、苗瑶音一样吗

粤语不单单白话一种,也它包括了客家话和潮汕话在内,究竟是不是古汉语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学习古文汝也就是你,客家话照样直说汝,古代使用铜钱,用绳索串钱,客家话照样说一吊钱二吊钱,致于潮汕话称锅为鼎,那就更古了,因为古代只有陶瓷炊具烹饪,所以叫鼎,还有比如无潮汕话叫無,筷子称箸马,吃饭叫j捧,这都是古语,因为吃饭要用筷子,古代一根筷子叫捧,二根筷子叫棒棒等等好多例子,证明出粤语它是古代汉语,我支持。

你这题目出的就不正确,粤打一个括号越是什么意思,越指的是越南还是百越。不要被网络上那些键盘侠迷惑,他们连语言学基础都没有,什么叫语系都没弄清。

对于你的问题,1.粤语不是古汉语,没错,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敢自信的说自己是古汉语,只有像或接近某个时期的古汉语,包括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如果你说现在哪个语言或方言最接近上古汉语,很不幸的告诉你,有可能是越南语里面的汉字词的读音。

2.粤语和汉字韩音和苗瑶音,肯定不一样啊,韩音连声调都没有,你说说怎么一样?粤语和苗语的汉字音的差异,比粤语和客家话的差异还大。

首先,古粤语不是古华语,但今天的中国的定义,粤方言,不能叫粤语了。(外国专家,还是把粤语当作汉语以外的语言。⇒因为除中国专家定义汉方言,的标准,与世界所有专家的标准不同。

方言的定义有两种,1.一种是全世界标准流行的,以语音为主,结合语法来定义的。2.另一种是《汉语特有》的,先只考虑与汉字的对应关系,然后才采用世界标准:参考语音规律。

每个汉语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对欧洲来说,可算作不同民族的语言了。这也是中国与全世界不同步或不一样的例子之一。首先,把粤方言说成《粤语》,这是西方人的定义,汉语与粤语是不同语言,这说法在汉族人语言学上是错的。再则,今天的粤方言,在古代或许真的不是北方话,是粤地土著语言被商(汉)字给整成汉语方言。不过,今天的《粤方言》绝对是汉语的一个方言了。但绝不会是唐宋官话,大语言变得再快,也不会差别这么大,才1000年。说是秦语倒是有可能,因为比较久远,有2000多年。一般来说,同一种语言,即使在互相不交往的情况下,没5000年以上,也不可能变成发音系统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

普及一个知识点吧,貌似很多人都不知道正统古汉语是必须有平仄音的,——众所周知粤语裏面有九声六调,继承了古汉语发音体系的平上去入,其中平为平音,上去入为仄音。(偷偷说一声有些语言是没有这个的,那里平仄音是错乱的)。至于平仄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古汉语必然要有平仄音,声调上抑扬顿挫,高低有别,读起来才有节奏感。到了隋唐时期发展而成的近体诗,更以此形成了严格的格律,其中有四大要素——对仗、押韵、平仄、黏连,平仄黏连更是直接对应平仄音,至于民间对联就更不用说了。平仄音是传统古汉语的入门基本功 ,不懂平仄音连科举的大口都进不了,这一切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唐宋时期出版的韵书上,那时的韵书就是以平上去入为章节划分基础。因此如果谁想粤语没文化,不是传统古汉语文化,而自己却操着一口没有平仄音的语言,那反而代表他自己知识浅薄,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平仄粘对基本原理

粘对

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为了让一首近体诗里面没有重复的句型,便以两句为一个单位,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以此形成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那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

那么下句一定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邻句相粘】:即上联的最后一字与下联的第一字平仄相同。

邻句相粘的目的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5524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