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我国历史有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么的

战国帛书是什么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力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1、战国帛书记录的是鲁殇王墓的地图。战国帛书是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是白色的丝织品,在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者是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

2、帛书的书法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

我国历史有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么的

首先,“春秋”原本是先秦各国史书的通称,而唯一存世至今的只有《鲁春秋》,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春秋经》。

《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作,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人也把这一时间段称为“春秋时代”。这就是题主所说的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中的春秋。

至于为什么有“春秋”而无“夏冬”,这是记时的概念了。

甲骨卜辞中春夏秋三个字都已经出现了,但作为时间用词的唯有春和秋(“夏”在甲骨中用为人名)

所以,于省吾先生说“卜辞中只有春秋而无夏冬”,也是从记时的范畴所下的结论。

甲骨中“春”与“秋”常常对贞,所以可以认为在有商一代一岁分为二时。

既然一年分为春秋二时,则古人以“春秋”为一年(也称“年”为“春秋”)

所以古人也把纪年体史书称作“春秋”(虽然《春秋》一书出现于四时制之后,但为期不远,仍旧保持着上古传统以一周年为春秋的称法)

“夏冬”?那是四时制以后才有的了,而那时候古人已经早已习惯“春秋”的称法。(对不起,来晚了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能否回答题主的提问。

如果感兴趣可以参看于省吾先生《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我国历史有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么的 - 爱唱歌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6472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