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书法的飞动和稳健是如何统一的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你知道哪些形象传神的歇后语

再来几个歇后语吧!

姜太公钓鱼一一愿者上钩

孔孔夫子搬家一一净是书(输)

孔夫子捡狗屎一一遭踏圣贤

耗子钻牛角一一好进不好岀

麻布口袋洗脸一一粗糙

大姑娘上轿一一头一回

狗咬吕洞宾一一不识好人心

肉包子打狗一一有去无回

茶壶装汤圆一一嘴嘴不来

油条泡汤一一软倒

茅坑里的石头一一又臭又硬

煮熟的鸭子一一嘴壳硬

歇后语诙谐,幽默,寓意深刻,值得学习,写作时可以引用。日常中听到,看到的有很多歇后语。

例如:

老太太穿针__离的远。

酒醉汉上街__东倒西歪。

大姑娘上娇__头一回。

十五个水桶井里打水__七上八下。

和尚打伞__无法无天。

船到桥头__自然直。

猫哭老鼠__假慈悲。

铁打的公鸡__一毛不拔。

千里送鹅毛__礼轻情意重。

小葱拌豆腐__一清二白。

书法的飞动和稳健是如何统一的 - 爱唱歌

记忆中的民间歇后语: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马桶盖锥眼——出臭气

竹篮打水——一场空

被窝里放屁——独吞

刷子掉了毛——有板有眼

巷子里扛木头——直来直去

鸭子吃蚯蚓——吞吞吐吐

鸡毛炒韭菜——乱七八糟

竹筒倒豆子——干干净净

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南瓜花汤蛋——合了色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秋天的茄子——发物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老虎屁股——摸不得

属算盘珠子的——不拨不动

飞机上奏琴——唱高调

瞎子点灯——白费腊

聋子耳朵——摆设

大拇指长毛——老手

兔子尾巴——长不了

吊死鬼搽粉——死要脸

茅坑石头——有臭有硬

棺材不抬——抬杠子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三天吃六顿——穷开心

老鼠砧进风箱——两头受气

庙门口旗杆——独一根

寡妇死儿子——没得希望了

赖蛤蟆吃秤砣——铁了心了

赖蛤蟆跳秤盘——自秤自贵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郭呆子求财——越多越好

黑板上写字——擦掉重来

脱裤子放屁——弹(谈)空

绣花枕头一包草——草包

臭脚丫子穿花鞋——臭美

白颈项乌鸦——张囗就是祸

尿壶里闷肉——闷烧

大蒜头搭烧酒——辣口对辣口

六指儿抓痒——加一奉承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狗撵鸭子——呱呱叫

卖麻团跌跟头——有多远滚多远

茶壶装饺子——有货倒不出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茅缸不搂——自臭

猫哭老鼠——假心疼

矮子趟水——越趟越深

穿蓑衣救火——引火烧身

属腊烛的——不点不亮

老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葫芦开黄花——变种

鸭子死了——嘴硬

箩里摆笆斗——稳稳当当

王妈妈照顾武大郎——没安好心

十个指头捡田螺——笃笃定定

民间歇后语较多,因篇幅关系,今天根据记忆写出了60条。这些都是历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特殊形式、特殊语言,逐步积蓄起来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智慧和较强的幽默感,值得人们传承!

以上仅凭个人记忆整理,因时间久远,歇后语中难免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予以指正和谅解!

民间有很多歇后语寓意深刻,幽默形象,耐人寻味:

马尾串豆腐——提不走来。

十五只吊桶吊水——七上八下。

半夜三更吃黄瓜——头和屁股分不清。

老太太爬楼梯——上气不接下气。

瘦狗爬墙——后脚无力。

老公鸡跳到屋樑上——架子大。

老母牛过大街——大B拽拽的。

小母牛骑摩托——牛B哄哄的。

老牛吃草帘子——连吃带裹。

王婆断了磨——没得推。

小母牛骑单车——B咕噜B咕噜的。

瘦狗拉屎——干挣。

谢谢大圣邀请!仅举几例。

房檐滴水————照洼行

外甥打灯笼————照旧

秃子跑进娘怀—————别人不夸自己夸

瞎子点灯————白费蜡

瞎子抻指头————指啥的

下煤窑拄拐棍————步步倒霉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驴粪蛋子————外面光

书法的飞动和稳健是如何统一的

谢谢邀请。 书法的飞动与稳健,是靠力来平衡的。只有力才能够达到稳健平衡才会沉稳。离开了力,字是浮于纸上的,笔画也不沉稳,给人的感觉是满纸浮线条之感觉。

一个真正懂得用力的书法家,他的字是非稳的,笔画也是非常沉稳的。并且,将力渗透于纸上,达到了线条涩感、厚重。

书法的力用得好、适当,字才能达到视觉之舒服感觉,这是书法艺术的妙处。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这是由我们“学习不同的书体”这一行为所得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是刚健的风格也好,是飞巧灵动的风格也好,都是我们学习才会的造成的结果。

但是除了我们学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在,我认为这就是和书写者个人的性情和人格特质有关。但是这个因素我们今天先不谈,只说书体学习的影响。

一、飞动和稳健的对应书体

具体地说这是我们学习静态书体和动态书体的结果。总的来说,动态书体是行草书,从书体特点上来讲,行草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笔画的飞巧灵动、顾盼生姿。尤其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游丝引带、字与字之间的粘连。造成了书法书写上绵延不绝的特点。

而这样的书写特性也要求书写者足够高深的书法技巧和书法技能之外,还需要灵活用笔,尤其是腕部的灵活挥运。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经常看书法家挥运的时候就可以很容易觉察到。

相应的,可以培养人们稳健书法风格的对应书体就是静态书体了。静态书体包括篆书、隶书、楷书。

从书写特性上来说他们的笔画较多独立,并无更多实质上的联系,即便是有联系也只是在神韵上的顾盼,而不是像动态书体那样有明显的游丝引带。

在书写速度上相对较慢。我估计是没有人能像书写行草书那样的速度来写楷书、篆书吧。因此,在书写上相互对独立的笔画和书写的速度较慢,逐渐使得静态书体具有稳健的风格。

二、能否相互交互统一?

这两种风格看似是矛盾的,实际上有很多书法家不仅能够将这两种风格表现得很好,而且有相当的书法家可以将这两种风格熔铸的很好。比如王羲之和赵孟頫。

王羲之的书法俊秀是毫无置疑的,但是同时他又是清健的,如果没有稳健,恐怕再清秀的书法也会变成软塌塌的字,从而毫无韵味。

相传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小时候曾经很骄傲,认为自己的书法天下无敌。有一天,他写了几个自认为不错的字拿到大街上到处夸耀,结果一个没有胳膊的残疾人见了之后,哈哈大笑,说他用脚写的都比柳公权写的好,还评价柳公权的字柔媚无骨,是烂泥扶不上墙。

柳公权很惭愧,虚心向他请教。那位残疾人疾书二十字赠给柳公权: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日后柳公权刻苦练习,终成大书法家。

这个故事虽然是说明人不要太骄傲和勤奋的重要性。但是它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注意骨力,而骨力在风格上的体现就是清健、稳健的风格。

三、如何统一?

我认为统一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静态书体的同时一定要学习一种动态书体作为补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楷书、行草书的学习互补性。

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书友认为自己一生精力有限,最好能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一种书体上。这样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只是学习一种书体,对于其他书体一点都不涉及,也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们学有一个侧重点,那自然是应该的,但是我认为最好还是可以涉猎其他的书体。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书法更灵动一点。同样的专注于行草书的朋友最好能学些静态书体,让自己的书法更稳健一点。

飞动与稳健,涉及的其实是书法中的“动”与“静”的问题。“动静”是两种不同属性的美,它不仅表现在用笔的节奏方面,也表现意度方面。

书法中的“动”,是具有生动活泼、痛快淋漓、笔势奔放、惊矫奇变的特性。草书奔放,主“动”。

而书法中的“静”,则具有萧散静穆、沉着周到、雍容自如、意态端庄的特性。楷书端庄,主“静”。

楷书虽静,但要静中寓动,楷书的生动,多取之于行。故写楷书,用笔要有一种快马入阵的气势,使笔意流动,自然沉静中有飘扬之态。

草书虽动,但也要动中寓静,草书的沉静,多取之于楷。故写草书,用笔要有一种左规右矩的法度,使笔意沉静,自然痛快中有沉着之态。

所以说,学习书法,为了保持动静相合,凡以篆隶楷为主者,要兼习一些行草,以增强笔调的灵动之气。

凡以行草为主者,贵在旁通一些篆隶,以增强笔调的质朴之感。

动静结合方面,杨风子杨凝式的《韭花帖》是个经典,作品以楷书为主,结体上似斜反正,饶有情趣,同时他将字距拉开,宽松的行气,人为制造一种内敛而淡远的气象,疏朗洒脱,是行书史上的经典。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法作品中的飞动和稳健,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这在静态字体的篆、隶、楷书中无法体现。主要体现在行草书中。

笔法上:简捷而不作比较复杂动作者,为静;动作复杂,表现夸张者为动;细笔为动,粗笔为静(所有的大草的笔画都比较细)。

结构上:字的姿态平正者为静,姿态有敧侧,开合(书法术语,主要是说开),错位者为动;

墨法上:墨色一致为静,墨色有干湿浓淡变化者为动。

章法上:整幅作品的笔法,结构,墨法不求大的变化,调子平缓者为静,如苏轼手卷《归去来兮辞》为静,《新岁展庆帖》为动;米芾的《蜀素帖》为静,手札《临沂使君帖》为动。赵孟頫大多数手卷册页和手札都表现出动静分明。

苏轼《归去来兮辞》局部

苏轼《新岁展庆帖》

米芾《蜀素帖》局部

米芾《临沂使君帖》

动静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章法上大开大合,激越张扬,如大草狂草为动,小草,行书为静。

静和动是相互衬托,相互彰显的关系。没有静,动的表现就没有参照对比。二者在行草书作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使特别安静沉稳的作品,也有动的表现成分,不然作品就会显得呆板沉寂。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欢迎评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答主册页局部

答主草书作品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6869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