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一笑悬命歌词中文翻译

《诗经》中为什么以《关雎》这首爱情诗作为开篇第一首

谢邀。诗经女孩来回答。我们不能把《诗经》看做简单的描写描写男欢女爱的一部著作,诗经带给我们后世的意义就在于教化,而《关雎》被孔子放在首页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鼓励人们结婚,生育,繁衍人口。

一笑悬命歌词中文翻译 - 爱唱歌

1、《关雎》解析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关雎》非常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特点。下面,我们还是回到《关雎》这首诗来理解这句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大家都太熟悉了,所以诗经女孩不做太多的解析:

《关雎》历来被人们看做是一首情诗,这首情诗的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为啥说此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呢?乐而不淫是指快乐而不放纵自己的性情,哀而不伤不拿大家的错误而惩罚自己。《关雎》中的“淑女”是一个好的配偶,君子是一个好的小伙子。虽然因为得不到淑女而感到悲哀、忧愁,他会通过“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方式,来坚持不懈地继续追求。

2、《关雎》的教化意义

正如《礼记·经解》所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从古到今,《诗经》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唐诗宋词,它是可以治国理政,教化百姓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简单总结一下,具体可以去看诗经女孩的青云文章《关雎为什么排在诗经首篇》,里面有详细的解读。

第一、教化女人重视妇德

《毛诗》里把《关雎》比做后妃之德。“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男女双方,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这是一种理想的婚姻状态。

第二、教化人们重视婚姻

《诗·周南·关雎序》解释说“美教化,移风俗。”这就涉及《关雎》诗篇在当初的具体使用了。古人做这样一首诗,为的是什么?一言以敝之:祝贺新婚夫妻。祝愿他们婚后和谐,恩恩爱爱,家和万事兴。这就与诗篇的第三人称形式搭调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发出的赞美。诗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赞美难得好姻缘的缔结。

第三,教化人们尊重伦理

我们今天也经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意思是女子在家庭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妻子的任务就是“相夫教子”,把家庭照顾好,把孩子教育好,安定后方,对家庭负责,就是社会负责。

3、诗经女孩说

《礼记·昏义》说:“昏礼者,礼之本也。”这在崇尚礼制的古代社会中,把婚姻制度看成了全部社会制度的根基。《毛诗》序中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大概意思说的就是《关雎》用来教化天下万民与规范夫妇伦理的第一步。

所以这首诗被放在首页,让千万的子民都记住,长大成人后,婚姻是基础,好的婚姻目的就是繁衍后代,而繁衍后代又是“事宗庙社稷”的大事。

所以,一切的一切先从《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做起吧!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为我点赞哈!

谢谢邀请。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的诗歌305首(另有6首只有题目,没有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用以祭祀的舞乐。因为“风”是排在《诗经》最前面的,所以《关雎》和其他159首“风”势必排在前160名。“风”里160首民歌选择了15国,而《周南》收录了从西周到东周的作品,从年代上是最靠前的,所以,《周南》的《关雎》及其他共11首作品排在了前11名。在11首作品中,《关雎》因为它文字优美,感情浓烈,很阳光,很正面,带给人无限遐想,是11篇中最完美的,所以能够名列《诗经》之首,这可能就是《诗经》编纂者选择《关雎》放在首位的原因。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我是“照鉴历史311”,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我认为《诗经》把关雎列为首位,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主张、《关雎》自身的艺术性及当时的社会道德建设需要来分析。

第一、孔子的思想主张决定了他对选诗的取舍定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基本思想主张是仁、义、礼、智、信。孔子希望以礼教来治理天下,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他选编诗文时一定会选择他认为合乎礼教观念的文字,正如她在《论语·八佾》里所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关雎》里的“淑女”、“君子”形象是良善、正派、有礼节的男女代表。

“窈窕淑女”即指身形外貌的美丽匀称,也说明其是具有贤良淑德之妇徳的典范;“君子”古代一般指上层贵族,也用来称呼品德高尚、正直善良的男子。

这样的“淑女”与“君子”的结合正是理想的婚姻典范。

(2)《关雎》描写的男女感情热烈纯粹而有节制。

《关雎》主要内容是写一个男子爱上了水边采荇菜的一个女子,以至于日夜思念,辗转难眠。虽然感情如此热烈,但是男女即没有直接接触,也没有过分的行为,男子虽然爱得浓烈但有分寸有节制,没有逾墙越里之举,更没有像司马相如那样设计拐了美女“私奔”,而是“中规中矩”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关雎》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其实就是正式婚礼的仪式。这种感情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而是明确指向婚姻、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第二、《关雎》的艺术性。

孔子选诗既要看重其思想性,也要看重艺术性,《诗经》首先是“诗”,其次才是“经”,所以选择的都是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好诗。

《关雎》在艺术手法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文字起首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引起淑女和君子的情爱,然后写女子采荇菜的优美动作,和男子对女子热烈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情感热烈真挚感人。

第三、当时的社会道德建设需要。

孔子所处时代是战乱时期,社会混乱,各民族之间经常互相征伐吞并,这导致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多元化,所以从统治阶级的层面考虑需要社会的安定,需要有一种主流思想调和民族矛盾,安定民心,促进社会稳定。所以孔子选编的诗都是具有教化民众的典型作品。

结语:由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关雎》列为首位是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也是为了教化民众,《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讲的是一个男子对心爱的女子的追求过程,这位青年男子对一位年轻美貌身材好的女子一见钟情,甚至晚上都睡不着觉,又是给人家弹琴,又是给人家鼓瑟,终于打动了姑娘,俩人最终走进婚姻殿堂。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好结局的爱情故事。

把这样一首宣扬美好爱情的诗篇,放在儒家传统经典著作《诗经》的第一篇,和我们原本对儒家禁欲的印象差的太远。那么编排者为什么还是把《关雎》放在第一篇呢?

我们知道,《诗经》是孔子孔子为了教学的目的,整理和编撰的。一直有孔子删诗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顺序,有可能就是孔子当初编撰时,这么定下来的。

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书里的诗歌,那一个放在第一,并不是随随便便就放的。可能有这样几点原因吧: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这本书,可见孔子对《诗》的教育意义的重视。但是《论语》中对具体的作品的评价,只有《关雎》这一篇,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编排者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在《毛诗序》又对这一个说法有一个进一步的解释: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意思就是说,把《关雎》放在国风的开始,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它是天下夫妻关系的典范。

原来,在古人看来,天下一切伦理道德中,夫妻关系是人伦关系的开始,天下的其他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间的道德为基础。

这里牵涉到古代的伦理思想。古人认为,夫妻关系是一切伦理 道德的开始。健康的夫妻关系, 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7059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