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物杂谈

说话不经过大脑的人怎么补救,如何解决说话不经大脑

  作者

  王编辑

  廖悦

  大家好,我是赖宁老师。今天开始解读《论语颜渊第十二》的第五条和第四条规则。

  这一集主要讲的是孔给两个性情和资质都不一样的学生上课,一个是颜回,一个是他小学后期的学生司马牛。

   12.1

  颜元问任。

  子曰:“克己为仁。一天的自我否定会让世界屈服。仁为己,而为他人?”

  颜渊曰:“其目的何在?”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道:“我虽不敏感,请与我说话。”

  请问颜元,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是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符合礼义。这就是仁。所以“克己奉公”就相当于向我要了一份礼,“我要控制自己发多少”,这就是自我“心理净化”。

   “克己复礼”的“克”字,是克制、克制的意思,是心理斗争。庄子的概念叫“心兵”,心里在打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情感和理智的斗争。

  如何否定自己?103010的两句话:“唯有圣洁,愚昧与疯狂,唯有疯狂与执着才是圣洁。”“疯”这个词,按照佛道的解释,普通的“普通人”就是疯了。凡夫若能克服杂念,便是圣人境界;另一方面,即使是圣人,如果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法,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

   “一日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妄想、情欲、邪念、偏念,回归内心的谨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仁政境界。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头脑从白天到晚上都充满了思想,这在佛教里叫做“散”。不散的时候经常睡着,就是“昏昏沉沉”。不散不晕的境界,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而这种修行,“要以自我为中心,也要以自我为中心”,真的需要大家发自内心的修行。不是在外面找的,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给师傅的。我得自己练习。

  颜渊明白了,然后继续问:“那么,老师,修行仁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子曰:“不可看、不可听、不可说、不可做任何不合礼仪的事。”

  孔老师讲的道理真的很深刻。但是,以下四个具体做法太简单了,一点都不高级。初级代码比这个更复杂。学习禅宗有一句话,叫“照本宣科,第三佛必受委屈”,意思是你看佛经的时候,如果只照着文字去理解佛教的思想,那么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会说:“冤枉!我不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通过语义来把握句子的内涵,进而找出思想和道理的真正含义。这叫学习。仅仅认识单词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

  非礼勿视,听、说、动、视听、言语行为都是行为。“不为恶……”强调的是,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没有做,而是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如果是在你内心“仁”的驱使下发生的,那么礼之心就是“仁”。

  同时,见非礼也,听、说、动,在直指内心的同时,全面细致地指出内在的修养必须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克己复礼,然后明确指向外面。如果说自己的视听动能是礼尚往来的话,那么克己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原因,也就是全世界都死了的原因。

  看,颜回和孔都知道,“仁”作为儒家伦理的最高规范,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提升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克制私欲,并付诸日常生活的过程。

  当然,仁是随时可以实践的。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人的要求出发,自我觉醒,自我完善,才能提升自己。

   12.3

  司马文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rn)。”

  他说:“他的话也是真的。仁真的完了吗?”

  子曰:“难为你,却不能说什么?”

  司马牛,司马明庚,是孔老师班上的一名特殊学生。他的特点是“多嘴、莽撞”,即健谈、机智、喋喋不休而不加思考。

  据孔安国说,他出身高贵,是宋朝医生司马桓(tui)的弟弟。同时,他也有很多兄弟。据说有四兄弟:晁、子、子、子。幻云在宋国“作乱”,其他兄弟也卷入其中。后来,司马牛逃到鲁国,以孔子为师,并声称他们不是他的兄弟。从那以后,兄弟俩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司马问老师怎么做才算仁德。上次颜回也问过这个问题。在此之前,鲁兹、樊迟、仲弓、子贡、张子等都问过同样的问题。孔老师耐心一一解答,答案各不相同。

  因为孔子因材施教,而孔子向来不太注重理论层面的严谨思辨,更注重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所以学生的性格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

  结合司马牛“多嘴、浮躁”的特点,孔子说,“仁即慢言、慎言、思之”。司马牛马上说:“老师,小心。这叫仁吗?”孔子说:“修行很难。怎么能随便说话呢?”

  老师因材施教,司马牛显然听不懂。他很快提出问题。他显然没有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这不是老师长得白的标志吗?对司马牛,孔子鉴于他“多嘴、浮躁”的特点,回答说,仁就是管住嘴。这对于司马牛来说确实是对症下药,因为“仁”首先要指向内心的自省,凡事马虎、口误几乎是司马牛的第一大毛病。但是,这个同学显然又没听进去。不过,对于这个孙儿,孔老师真的很有耐心,继续启发式教学,说:“我的孩子,你怎么能随便说话呢?”提示再提示,如果还是不明白,真的没办法。我能想象孔老师脸上那种又亲切又无奈的表情。

   12.4

  司马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

  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又请问孔子怎样算得上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也不害怕。”司马牛说:“不忧愁,不害怕,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内省不疚”,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呢?

  司马牛的确嘴快,这一次一样给人还没过脑子就顺嘴说的感觉。颜渊一定不这么问的。

  的确是这样,所以孔子要对他强调“内省”,不能从耳朵到嘴巴,更应该从耳朵到心,如果一个人随时地反躬自问,并且能够问心无愧,他的内心就会是和乐的,克己和复礼都“勿忘勿助”,都是自然而然的追求,不需要特别的激励,不需要辛苦的勉强,更不需要求得迎合和表扬,哪会有“忧”和“惧”呢?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其实,司马牛宣布断绝和自己亲兄弟的关系而跟随孔子学习,这个坚决的选择背后一定隐藏着幽深的伤感。

  他其中的一个哥哥桓魋是宋国的司马,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离开曹国经过宋国时,司马桓魁误以为孔子到宋国是来和自己夺权的,所以对他高度戒备、充满敌意。当时孔子一行人在荒外一棵大树下稍作休整,并与弟子们讲习礼仪。桓魋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监视,并命人砍倒大树,对孔子等人实施驱离。

  虽然司马牛的确追随真理而来,可兄弟情却是他心底永远的暗伤吧。

  有一天,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了解他的身世之后就会明白,司马牛的忧伤,那可真是特别的忧伤。

  他的同学子夏劝慰他说: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死生听从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后来贝克汉姆把这句汉语文在了他的肋下。)你看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很认真不出错,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全天下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兄弟,立志成为君子的你、又何必忧虑自己没有兄弟呢?

  看来司马牛不光有个好老师,还有好同学!孔老师的班级真的是一个包容关怀的大家庭啊,连资质并不出色的牛同学都能被这么温柔的对待!

  孔老师班里真的有很多个性特点很突出的学生,豪迈而有些鲁莽的子路,谦恭好学的颜回,才智和口才同样出众的子贡,爱好抬杠逞才的宰我,为人诚恳却一根筋的曾参等等。

  再有就是蠢萌蠢萌的司马牛,长相丑到连孔子都有点介意的子羽,隐形学霸子夏,跟子夏相爱相杀形影不离的子游。

  他们各自不同,而且孔老师也从来没要求过一定有一个标准的样子,大家是“和而不同”,“不同”容易,可这么多的“不同”怎么才能和谐共处、亲如兄弟呢?关键是大家的心,都追求共同的仁爱至善明德。在这个高度上,我们再来看一看子夏同学对司马牛的开导吧:

  你虽然失去了原来的血缘兄弟,但还有我们呀,而且随着自我修养的提升,你还会有很多好兄弟呀。一个人的天命是怎样的,必须靠自己来求证,也就是说,有没有好兄弟,有多少好兄弟,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事。

  终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作者:王来宁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责编 廖玥

  美编 薛宇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本文由 pos机办理 法律钓鱼技术指导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gywm/21808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