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物杂谈

人生三大喜事之四(人生四大喜事变悲剧)

  人生三大喜事之四(人生四大喜事变悲剧)、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人生三大喜事之四(人生四大喜事变悲剧)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来源:荔枝新闻

   193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一个几千字的指示。

  指示指出,“为了正确地对敌作战,彻底地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红军主力必须突破敌人的封锁。”

  这被视为中央红军长征最早的军政命令,明确传达了一个信号。当时红军主力不得不选择离开中央苏区,进行突围。

  中国共产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红军为什么要动?

   1933年下半年,中央苏区上空硝烟弥漫,气氛紧张。

  四次“围剿”失败的蒋介石,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他当上了总司令,先调集50万大军,分三路围攻中央苏区。

  此时,毛泽东已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央临时首长薄谷开来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对中国实际情况一无所知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李德拒绝采纳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放弃了过去行之有效的运动战,转而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

  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中央苏区日益缩小。

  后来,毛泽东回忆说,当时“形势危急,我正在准备长征,心情抑郁。”

  为了动员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为战略转移作准备,中央先后派第七军团北上,第六军团西进。9月17日,薄谷开来致电共产国际,报告红军主力准备实施战略转移。9月30日,共产国际同意电报答复。

   1934年10月7日,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前夕,蒋介石“围剿”中央苏区的“铁桶计划”被中共情报人员送到周恩来。

  转移迫在眉睫。

  面对极其危险的形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4年10月9日发布了“行动时间表”。在这张手绘填好的表格里,精心安排了10月10日至20日的队伍集结、转移、休息、补充的计划。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施战略转移。10月16日,所有的部队都在杜鹤河以北地区集结。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毛泽东在临行前夕与贺子珍商量,把儿子毛毛留在苏区。只有两岁的毛毛牙牙学语,讨人喜欢,但她不能带着孩子一起行军,所以她不得不承受分离的痛苦。谁想到毛泽东和贺子珍再也没有见过毛毛。

  时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由于妻子唐怀孕,未能一起行动。丁一没有料到,这种分离是一种永久的策略。得知唐牺牲的消息后,他写道:“我失眠了半个多月。从此以后,无论是喜事还是伤心事,我都不能流泪。”

  时任中国苏维埃政府教育专员的徐特立赶到30里外的地方,与留在中央苏区的老朋友瞿秋白告别。患有严重肺病的瞿秋白将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他特意把自己的马和强壮的马夫送给了徐特立。在他们分开八个月后,瞿秋白勇敢地死去了。

   1934年10月17日晚,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率领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随着杜鹤河水的喷溅,开始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

   “我送红军下山的时候,秋风细雨,秋风凛冽……”

  夜半时分,中央苏区人民满怀失望与期待,久久互送别。

  不知道中央红军会走多远,走多久

  更多关于人生三大喜事之四(人生四大喜事变悲剧)的请关注本站。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gywm/24922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