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品牌排行

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排行榜图片(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

  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排行榜图片(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新营销网红网品牌栏目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排行榜图片(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简介:台湾故宫博物院约有70万件。以下是台湾省博物馆的十大稀世珍宝。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有哪些?想知道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

  台湾故宫博物院约有70万件。这里是台湾省博物馆的十大稀世珍宝。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有哪些?想知道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是什么吗?边肖品牌通过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名单告诉你。Www.CHINAPp.Com品牌网络

   1.西周[毛丁公]

  毛丁公,西周毛丁公,高53.8cm,清代陕西岐山县周元出土。毛丁公出土于清末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14年)前后的陕西岐山县。毛丁出土后,多次被秘密保管。抗日战争时期,险被日军拿下。抗战胜利后,鼎由民间赠送给大众。现在它由我们学院保存和展示。铭文有格线是西周中后期的制铭文习俗。因此,毛除了具有史料价值外,在中国古代文献学和书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毛鼎是中国2800多年前祠堂里的祭祀器皿。它的内壁铸有500字的长铭文,是商周时期7000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中的一件。碑文内容可分为七段,大意是:周宣王即位之初,急于振兴国家大事,要求叔父毛公治理内外政务,勤政无私,并让毛公的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经过比较,送给他一份丰厚的礼物,毛公铸了一个鼎,让他的后代永远珍藏。从内容可以推断,毛应铸于元年(公元前827年),其铭文是可以凌驾于《尚书》之上的真实的西周史料,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珍贵文献。因此,毛堪称全世界的瑰宝。

  器物形如大嘴,半球形深腹,蹄形足,沿口立起的高耳,浑厚威严。整个器物表面装饰十分工整,古朴典雅,弥漫着一股清新肃穆的气息,反映了西周晚期的文化思想变迁。

  毛腹有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青铜器中比较长的铭文。丁明描述了周宣王的诰诫,这是一部完整的生命之书。全文可分为五段:

  追溯周朝二王建国时的清平盛况,并与丁之乱时相比较;王策命令毛公治理国家内外;给毛公专权宣王命;鼓励毛公善于政治;给毛公车、士兵和生活衣。毛对周王的德行表示感谢和赞扬,并做了一个鼎作为纪念。

  丁铭表达了周宣王为治理国家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也是(钟鼎文)书法的典范。首先,全文叙述了周朝君主武王的丰功伟绩,并哀叹目前的动荡不安。接着,叙述了王玄命令毛公,任命他管理内外事务,并有权宣布国王的命令。王旋反复教导猫王要勤政爱民,培养他的品德,并送给他一些器皿以示鼓励。毛把它铸在鼎上纪念,流传后世。

  这是典型的西周命书铭文,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命书体例。它分为五段,都是王若岳写的,显然是当时的一位历史学家(周成王,公元前1115-1079年)。整个碑文精美完整

  其书法是西周金文的成熟风格,结构对称准确,结长,比散盘完整一点。线条浑厚稳重,布局得当,充满理性色彩,说明金文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其成熟的状态。李瑞卿在为丁题词时说:毛是周寺的手迹,其文是《尚书》所撰,故读书不学毛,连儒生也不读《尚书》。

  二、西周【散盘】

  散盘应产于西周晚期。更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有357个字的铭文,记录了西周时期分散各国与邻国解决土地纠纷的协议。

  西周晚期

  扩散高度:20.6厘米腹深:9.8厘米直径:54.6厘米底部直径:41.4厘米。

  重量:21312克题词:19行357字

  早在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了铭文,早于甲骨文的时间。但西周以后,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变得非常流行。所有重大事件如祭祀、战争和奖赏,甚至契约,都记录在青铜器上。

  根据张廷济的资料,如[清逸阁铭文],散盘出土于陕西凤翔,康熙时期。嘉庆十一年被狄乐部以重金购得,十四年进贡内府。据考证,14年是嘉庆皇帝的50岁生日。当时下令大臣和儿子不准献珍珠玉器,但允许赠送书籍、字画等文物。于是,二勒布把散盘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了嘉庆皇帝。板上的铭文是357个字,记录了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今天,位于陕西宝鸡凤翔的散国被西北国占领。两国议和,确定国界,国家割让土地赔偿。过程和合同被铸在板上作为证明。

  散盘的形制和纹饰表现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的古朴风格,文字和线条灵活多变,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散盘,又称矢盘,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重型武器。乾隆初年在陕西凤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宅。它以其长长的铭文而闻名。

  散盘铭文铸于盘内底,共375字。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作品。其书法古朴雄浑,字体豪放古朴,浑厚圆润,结字纯净瑰丽。

  有金的威严,有草书的流畅,有草书的结尾。

  散盘铭文全展开,整框装裱,Collotype版原小字尺寸145/81cm。原藏于清政府的“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盘,与毛、大、并称为“四大国宝”。其拓本原件极为罕见,国内学者争鸣更是极为罕见。

  盘腹饰夔文,三浮雕兽头,足高圈。

  饰兽面纹。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是典型西周晚期铭文的风格。

  第三.颜真卿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 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第四.苏轼〔黄州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

  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题跋: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

  此外尚有诸名家及清乾隆皇帝题跋。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 天下三大行书 ,或单称《寒食帖》为 天下第三行书 。

  此帖先在民间辗转收藏,后被清廷收入内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第五.五代 赵干 〔江行初雪图〕

  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苇业树林,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波;渔人卫寒捕鱼,骑驴者缩瑟前进,表现出江南初冬渔民和旅行的生活情况,绘景画人均积传神。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图前题 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 ,应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笔迹。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历,清乾隆,嘉庆诸印,以及柯九思,吴瑞,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赵干,江宁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画 楼观、舟船、水村、渔市、花竹,散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 (《宣和画谱》)

  第六.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画幅上诗堂处明董其昌题 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本幅上钤 典礼纪察司印 半印、 祚新之印 、 墨农鉴赏 、 御口之印 及乾隆内府诸藏印多方。

  裱边上钤 蕉林秘玩 、 观其大略 2印。据此可知,此图在入乾隆内府之前,明洪武年间曾藏于内府,清初曾在耿祚新、梁清标处递藏。

  《石渠宝笈 初编》、《故宫书画录》著录。

  范宽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著录的有五十八件,米芾《画史》提到所见真迹三十件,如:《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重山复岭图》 、《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

  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

  《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 范宽 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 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比较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七.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

  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 镇馆之宝 。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 元四家 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比较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 火殉 。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此后烧毁处较完整的一段单独装裱,人称《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所收藏。画的前段(短段)名为 剩山图 ,比较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后大段则一直深藏于清宫中,后被运往台湾。后几百年来,此书一分为二,未再重合。许多年来,两岸书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经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 全壁 ,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第八.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汝窑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一直没有找到遗址。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遗址。

  汝窑原为民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 香灰黄 ,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

  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北宋宫廷御用瓷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6.9cm,横23cm,纵16.4cm,口径 23 cm,足径 19.3 12.9cm,重670g,椭圆形盆,侈口,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宁静开朗,纯洁无纹片,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

  第九.北宋 汝窑 〔莲花氏碗〕

  此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支钉痕胎土呈灰黄色。

  宋代 五大名窑 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

  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 寥若晨星 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 蟹爪纹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第十.清朝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超人气明星,居国宝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样「全年无休」,故宫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也有大博物馆想借展,故宫也都回绝。许多岛内外游客一进故宫,就先问翠玉白菜放在哪里里,一定要看过翠玉白菜才觉得不虚此行。

  翠玉白菜一体成型,深受喜爱,在翠绿的菜叶上有两只昆虫,体型较大的、伸长著后脚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只的则是蝗虫。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宫的陈设器,相传为光绪的妃子瑾妃的嫁妆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纯洁,翠绿叶片上雕塑两只象征多产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孙。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的白菜。

  游台北必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到故宫必看镇院之宝翠玉白菜,不幸的是竟传出这个比较具人气的国宝展品遭到毁损!菜叶上面的螽斯左边一根须,断了一小节,约有一公分缺损。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长嵇若昕被媒体询问时,坦承翠玉白菜确遭毁损,但不是南下高雄借展时毁损的,而是40年前即已毁损。嵇若昕并拿出台北故宫在1966年的《故宫周刊》、1995年5月的杂志拍的照片都显示旧伤早已存在。但是如何造成的,原因不明。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排行榜图片(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文章,本文仅仅做为展示,不参与任何商业行为!排名无意对任何品牌排序伤害,仅做参考!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paihang/21454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