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认识(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和看法)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你对汉字文化真的了解吗?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能够经久不衰,说明汉字具有与汉语特点相适应的优点。汉字的优点见于它的特点。

汉字的主要特点包括:

1、汉字是平面形方块文字。

2、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3、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音节。汉字记录汉语是用整个字形跟语音相联系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

4、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5、汉字数量繁多,字形结构复杂。

6、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使其言简意赅,容易意会神摄,便于快速阅读,直观达意。

7、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从空间上看,古今汉语语音变化显著,但由于汉字字形本身大体稳定,所代表的字义变化不大,所以对上古或中古的文献,现代人也能大体看懂。

从空间上看,汉字在不同的方言区往往有不同的读音,但字义却基本相同,所以不同方言区可以利用汉字互相解释对方。

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认识(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和看法)(图1)

汉字的数量:

汉字数量并没有准确的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个字可覆盖98%以上。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是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

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出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

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个字。

其后,南朝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据说有22726个字。

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共收字31319个。

官修的《集韵》中共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认识(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和看法)(图2)

另外还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比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

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 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GB2312收录简 体汉字6763个,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Big5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

而Unicode的中 、日、朝统一汉字基本 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高达70000字。

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认识(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和看法)(图3)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独体、合体两大类。独体字是由笔划直接组合而成。其结构单位有两个层次:笔划、整字,如日、月、山、水。

独体字-般都是象形字,数量少,约占汉字总数的5%。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

其结构单位有三个层次:笔划、偏旁(部件)、整字,如休、息、森、问。合体字的数量多,约占总数的95%。

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认识(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和看法)(图4)

汉字笔画:

笔画是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它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可分为横、竖、撇、点、捺、折等几类。

横、竖的种类较少;撇可分为横撇、竖撇;点又有竖点、撇点等叫法;捺有平捺等小区分;提有竖提。

折分得多,有横折、又撇、横钩、折钩、横折钩、言挑、风钩(横斜钩)、横弯(横折弯)、凹折(横折折)、九钩(横折弯钩)。

乙钩、耳钩、走之、建折、乃钩、凸折、易钩、竖折、竖弯、竖钩、儿钩、马钩、专折、鼎折、撇折、斜钩、心钩、弯钩等。

认识笔画的形状,会计算笔画的数目,有助于指导书写和查检字典。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认识(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和看法)(图5)

汉字的简化:

汉字简化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把汉字加以简化这项工作,一是指被简化了的汉字。后一含义一般多称为简化字。简化字是繁体字的对称。

同一汉字,简体比繁体笔画少。简化字旧称破体、小写、简体字、简易字、简字、手头字、俗体字、俗字。简化汉字,在古代是汉字形体的自然演变,到近代是字形的有意识的改革。

汉字的简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繁体笔画的“省简”,大多是从俗字、古字、草书中演变而来;第二种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

比如后面的“后”和皇后的“后”(古作“後”),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认识(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和看法)(图6)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汉字能够经久不衰,说明汉字具有与汉语特点相适应的优点。

你理解了吗?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3032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