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东施效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东施效颦的故事及寓意)

东施效颦的故事流传已久,常常用来借喻某些人刻意地去模仿别人,却又不得其所,最终只是落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庄子评论她说:“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西子捧心”固然美丽,但为什么东施却看不懂其中真正的美,而只会机械性的模仿呢?

东施效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东施效颦的故事及寓意)(图1)

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追逐美丽乃是天性使然,不必给予过多职责,真正的问题在于,她在追逐美丽的路上不幸落入了“固定性思维”的陷阱,这才是“东施效颦”千年来被人所诟病的真相。

与“固定性思维”相对应的则是“成长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今天,哲学诗画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这两种思维:

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性思维与成长性思维

东施效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东施效颦的故事及寓意)(图2)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每个人自出生开始,不可避免在相貌、基因、体型等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别。

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也同样受到后天的教育、经历、学习方法等影响。那么一个人的智力到底是先天因素(比如基因)所决定,还是说后天因素(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培育)改变了先天的条件,这一点尚无定论。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能够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他的思维模式,人的思维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是决定性且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相信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决定的,无论你后天如何努力其结果还是一成不变,还是走向那个既定的命运终点,那么这个人拥有的就是“固定性思维”。

相反,如果这个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地不断学习来培养的,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创造出原来并没有的事物或奇迹,那么这个人使用的就是“成长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即人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和改变。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东施效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东施效颦的故事及寓意)(图3)

就拿成败这个定义来讲吧,每个人对它的定义和理解都不完全一样,如果说一个人“失败”了,客观上指的就是他暂时做不成某件事,但是在固定性思维者的眼中,“失败”的内涵迅速延伸,已经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比如在某些高中生看来,高考的失利,就在潜意识的认为自己一名是终身的“失败者”,一次高考的失败或失利会使得他一直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以至于影响了后来的成长和发展,错过了很多让自己再成长的机会。

然而对于成长性思维者来说,“失败”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在这类人看来,一切失败都只是暂时的,都只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或教训,“失败”反而能刺激他们进一步采取行动,这也从思维的角度来解析了一句名句的正确性,“失败乃成功之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了解人的思维模式,就是了解导致他人生中一件件事发生的原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一个人持有了“能力可以不断成长”这个理念之后,这种理由又会导致怎样不同想法和行为呢?又会在其今后的人生中起着如何推动和激励的作用呢?这就是为什么要理解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

活着的意义之一:证明你很特别

东施效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东施效颦的故事及寓意)(图4)

为什么说东施是一位固定性思维者呢?她不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吗?但结果呢,由于想与西施一样,却酝酿出的是一个笑话。说白了,就是东施并没有发现自我的特点或特长,并没有通过自我的成长性思维,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试想,东施看到邻居西施以“捧心”为美,于是不假思索、照搬照抄,在人前刻意蹙眉捧心,落得一个神憎鬼厌的形象。东施的做法对自己来说没有丝毫帮助,她的目的不是让自己“变”得更美,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很美”,这就是她的思维模式。在她看来,在人前证明自己很美甚至要比让自己变得美丽更加重要

东施效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东施效颦的故事及寓意)(图5)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固定性思维者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急切盼望成功,他们在成功后感到的不是自豪,不是感到自己提升后的喜悦,而是一种类似虚荣的优越感,这种成功意味着他们固定不变的个人能力比其他人要强”。

但是固定性思维者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这种优越感或暂时的所谓“成功”早晚会被成长性思维者超越,直至被甩开一大截,再也追赶不上。

但事情对于固定性思维者也并没有那么糟糕,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改变和学习,完全可以让自己变为为一位成长性思维者。

就像东施一样,尽管不如西施那么天生丽质,她仍然可以尝试着通过后天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比如在形态塑造、皮肤保养、才华气质、心灵内在上下功夫、做文章,这样,她才可以得到真正意义的成长和蜕变。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3197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