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孟母断机教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断机教子的故事简介)

国学故事:孟母断机,教育孩子要方法得当!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个战国时期的故事“孟母断机”,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

它与“孟母三迁”相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今时今日仍有借鉴之处。

“孟母断机”出自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原文: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孟母断机”故事梗概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孟母断机教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断机教子的故事简介)(图1)

教育孩子,方法用对,事半功倍。

面对孟子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中断学业的危害,使之勤学不止,这种借助日常事物来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不想上学、厌学、逃学、不好好写作业、学习成绩不好,被父母打骂责罚,孩子或含泪报警,或离家出走,引发种种悲剧。

孟母断机教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断机教子的故事简介)(图2)

教育的路上,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父母经常采用打骂或者极端的方式责罚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但是会停止爱自己。

从而向内攻击自己,认为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会忽视自己的感受,习惯性怪罪、打压自己,变得很抑郁,对孩子心理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再者,长期的暴力教育,会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恐惧和不信任感,在遇到问题,面对困难的时候,拒绝向家长寻求帮助,而长期缺乏家长支持和帮助的孩子,极易被挫折和困境打到。

孟母断机教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断机教子的故事简介)(图3)

为人父母者,都“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对种种教育问题,空洞的说教,大而无物,孩子似懂非懂,严厉的责罚,伤身伤心,孩子逆而反之。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孟母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孩子进行引导启发,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从心底反思自己的行为,当机立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学无止境,持之以恒,方能成才。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面对孟母的教诲,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能有所收获,无论大小学问都要钻研,丝毫不可放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习上都有畏难情绪,遇到难解的题,不会的知识点,得过且过,蒙混过关。

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一定要抓住有效课堂,边学边思,举一反三,课后勤加练习,才能融会贯通,掌握知识要点。

孟母断机教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断机教子的故事简介)(图4)

古往今来,凡是学业有成的人,都是刻苦学习、珍惜时间、终身勤勉,既利用白天,又利用晚间休息时间,一年四季,长期坚持不懈。

如西汉匡衡“凿壁借光”、《一定要争气》中主人公童第周在路灯下、在厕所里读书,抓住一切能够抓住的时间,勤奋向学,而那些把业余时间用在消遣玩乐的人,在学业上多半一事无成。

正如韩愈在《进学解》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国学经典故事,品百味人世浮沉。愿每对父母在育儿的路上,不慌不忙,方法得当,让孩子健康成长,愿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路上,勤奋好学,持之以恒,学有所成。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34762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