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促进中心(住建部房地产司)

编者按:早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人就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综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中国,房屋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被拆除的现象很普遍。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房屋生命周期短?如何才能引导开发商提高住宅楼的使用寿命?在智能家居概念逐渐普及的今天,开发者该如何理解这一发展趋势?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童。童,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多年从事建筑技术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建筑科研管理等工作,高级工程师职称。1999年4月起任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现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记者:我国在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住宅产业化的课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的发展现状吗?童:住宅产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在1968年提出的。当时的主要提法是用工厂化、社会化、批量化生产取代传统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房屋建造方式。通过实现工业化,可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建筑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耗、缩短工期、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借鉴日本的一些思想和经验,我国开始推进住宅产业化。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住宅产业化,其实是两个概念,一个是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一个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通过近几年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我国的住宅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住宅产业化其实是一个过程,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比如澳大利亚的住宅工业化就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他们国家的建筑工人工资很高。要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要走工业化的道路,把工地的工序分开,把工厂里能做的事情都拿去做。中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不高,还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但是我们也预见到未来一定要走住宅产业化的道路,所以现在我们提出方向,倡导通过住宅领域的技术进步实现节能、节地、节材、环保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人均来说,中国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土地资源非常宝贵,所以我们实施住宅产业化非常迫切。因此,建筑节能非常重要。如果建筑节能做得更好,我们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以减轻国家的压力。记者:在最近召开的2005年南宁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我们了解到,建设部正在加紧编制中国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技术基础——《住宅建筑规范》。你认为它的发布有什么意义?它的用户是谁?童:目前《住宅建筑规范》已经编制完成,正在报批过程中,即将出台。是我国首个基于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全文强制性标准,突出了住宅建筑的安全、健康、环保、节约能源等资源和合理利用的要求。近年来,为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我们围绕房屋建筑施工组织制定、颁布和实施了大量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了相关强制性条文。这些技术要求基本涵盖了住宅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具体的建筑活动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大部分标准和规范不是直接针对居住建筑的,很多技术要求既适用于居住建筑,也适用于其他建筑,针对性不强,难以明确居住建筑的特点和要求。同时,还有一些与住宅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相关的技术要求,无法明确执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住宅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住宅作为一种商品,已成为社会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住宅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迫切需要从住宅的整体性能出发,确定统一的住宅建筑基本技术要求。基于上述考虑,为了满足工程建设中管理者、工程师和消费者的需要,尽快组织编制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文强制性住宅建筑规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规范》以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为契机,试图以住宅为突破口,以住宅建设为完整对象,从住宅性能、功能和目标的基本技术要求出发,在现有强制性条文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住宅建设的强制性要求,体现了与国外技术法规相同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需要的一次探索,也是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住宅建筑规范”用于所有方向。它是住宅建设活动各方必须遵守的准则,是管理者依法履行对住宅建设、使用和维修监督管理职能的基本技术依据,也是住宅使用者判断住宅是否合格和正确使用的基本要求。记者:近日,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组织修订2003版《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简称导则),该导则重点将节能理念引入智能住宅。作为《指南》的主要起草人,能否谈谈《指南》的修订对住宅产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童:智能技术在中国住宅领域的广泛应用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1999年,为响应地方设计院掌握这一新技术的迫切要求,当时的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委托我中心组织编写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后更名为《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导则》的发布对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导则》的修订,将根据近年来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经验和得失,充分体现我国在该领域的产业技术政策。因此,必将对引导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进步,促进其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记者:在很多场合,您都说过“中国城市住宅寿命很短,资源浪费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的情况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开发商解决这个问题?童:中国城市住房使用寿命不足50年的现象相当普遍,这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房屋生命周期短、性能差是内因,而近年来的大拆大建是外因。

[Page]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我们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在住宅领域,尽量延长其使用年限就是最大的节约。可是,住宅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即进行拆除,在我国早已司空见惯。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以主体结构确定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可是,建国以来所建设的住宅,很多寿命并未达到50年即被拆除,近年来被拆除的,还包括许多80年代以后建造的多层甚至高层住宅。在近几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片飘红的形势下,各地大拆大建愈演愈烈。 这种大规模的拆迁,以损失大量社会资源为代价,并与固定资产快速膨胀形成互动,拉动了当地房地产价格迅速攀升。另外,由于我国城市住宅大多采用砌体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后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很少,而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却会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非常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比较我国的“大拆大建”,英、法等欧洲国家百年以上老宅则比比皆是,许多老住宅在显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标注着建造年代,这说明当时的建造者对它能够经久耐用、世代相传充满自信。当今欧洲的居民也以能住上老住宅为荣,并且认为其建造年代越久价值越高。当然,老住宅的门窗、地板、室内管线和设备等都随着时代的进步多次更新,有时还对主体结构进行修缮,但其室内的现代化程度比新建住宅毫不逊色。 要想有效的延长住宅使用年限,建造高性能的住宅。我觉得首先我们的政府部门要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对于旧住宅,要通过精心维护、修缮和改造。其次,开发商的建筑师在最初设计住宅的时候,不仅要用现代人的眼光构思建筑作品,而且要用50年、100年后人们的眼光审视这些作品。最后,我认为在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开发商的住宅设计使用年限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设计使用年限长的住宅有可能成为购房者的新宠。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市场经济法则能够实现完美的结合。记者:住宅技术的智能化应该说是住宅产业化的一部分。你认为智能化对住宅行业有什么影响?开发者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智能的概念?童: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进一步融入住宅产业,中国的智能住宅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比如信息化住宅小区和数字化社区,这些其实都是基于智能化的。智能配置和要求主要指安全、节能、舒适、便捷。对于开发商来说,要正确理解智能化的概念,必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小区建成后,包括物业的入驻,他们在互联网上的工作是否有特色,能为居民提供多少实惠的服务。其次,小区智能化采用了哪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目前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从过度炒作走向理性阶段,但要防止两种倾向:智能产品用得越多越好;太多容易导致功能浪费;太少会导致功能不够,管网布线不到位,没办法改造。所以开发商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超前,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置。

记者:随着智能家居概念的逐渐普及,您认为“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童:当前,网络、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智能住宅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重点各不相同。国内国家更注重安全防范系统,欧美国家以节能环保为先。但是,智能住宅最终要体现安全、舒适、方便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虽然我国智能住宅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但人们对智能生活的强烈向往是显而易见的。毕竟这是一种全新的面向信息时代的生活环境模式。它不是简单的住宅加智能,而是对环境、生态、消费、发展的全面关注,代表了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70943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