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古代五行之说,五行学说的起源

内容导航:
  • 中国朝代的五行学说
  • 古代有五行之说,哪五行?
  • 我国古代文化中,“五行”包括什么?
  •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什么?
  • 四大和五行的区别?
  • 佛教的“四大”和道教的“五行”都是自然界的物质,他们有关系吗?
  • 中国朝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体现。但五行学说的身世也是一个未解之谜,是哲学界、史学界和易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五行学说最主要的两大特征是五行的特性和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应用于哲学、中医学、占卜等方面,如果将“阴阳学说”比作是建筑物的根基,那么“五行学说”就是支撑整个建筑结构的框架。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五行学说就是用上述五种基本物质来解释世界构成的一种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的核心还不只限于简单地将事物属于五类,而在于它能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观点来探索、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所谓“五行相生”,指的是一事物对它事物的促进、助长和资生等积极作用,作用的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则是指一事物对它事物的抑制、约束等消极作用,作用的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由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所以对于其中的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以“金”为例,它与“土”之间为“生我”关系,与“水”为“我生”关系,与“火”为“克我”关系,与“木”为“我克”关系。在古代哲学家看来,正是事物内部结构的这种相生相克关系造成了该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性运动,而正常的循环性运动则是事物生化作用的重要前提。五行结构作为一个事体,它对于作为自身组成部分之一的某行所出现的太过或不及现象,就会产生一种自行调节机制,以“金”为例,“金”行过强,则对“木”克制过盛而导致“木”行偏衰,“木”行的偏衰就会减轻对“土”行的约束,“土”行因此偏盛而加强对“水”行的克制,“水”行被克制过强而偏衰,又会引发对“火”行约束减轻,从而导致“火”行偏盛,“火”行偏盛就会把过强的“金”行压制下去,使它趋向正常。若“金”行不足,则会招致“火”行的过度克制,同时引发“木”行的偏盛,“木”行的偏盛则使“土”行受克过度而偏衰,“土”行偏衰则会引起“水”行偏盛,“水”行偏盛则克“火”过度而使其偏衰,“火”行偏衰则减轻对“金”行的克制,从而使“金”行由不足复归正常。

    古代有五行之说,哪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的关系如下: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五行相克,是五行间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五生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我国古代文化中,“五行”包括什么?

    最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谷。到《尚书洪范》去谷,变五行。但没五行相生相克之说。战国时邹衍,纳阴阳与五行一休,作《终始》,即五德终始,朝代更替,五行相生。秦始皇推崇五德终始,以秦为水德。汉武帝时,招占家问某日可否娶妇,天人家,堪舆家,建除家,厉家,五行家,众说纷纭,有言凶有言吉有言不可有言可。最后汉武帝拍板,避诸死忌,取五行。于是,阴阳五行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尚书大禹谟》为六行,《尚书洪范》去谷,变五行,但无相生相克之说。战国邹衍阳阳与五行合一,作《终始》,即五行五德相生,朝代更替,天命如此。秦始皇推崇五德终始,秦为水德。

    “五行”是古人对世间物质进行分类所得出的结论。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把所看到的林林总总的东西,由繁化简,统列为五大类,叫作“木”,“火”、“土”、“金”、“水”。这种做法,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证。

    阴阳说与五行说互相结合起来,并且用以阐释社会历史现象,于是出现了一种叫作“五德(行)终始论”的新学说。如此按照土、木、金、火、水的五行(德)相胜次序运转下去,便形成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无限循环地发展着。

    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为了给王莽代汉鼓动声威,制造舆论,又将王德终始论由相胜说改造为更加复杂的相生说。整个汉魏时期,五行说一直是人们的共同信仰。在我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里,阴阳与五行一直是人们的思想骨干。因此,我国古代社会,无论、、思想、学术,以至天文、历法、科技等等,几乎都以阴阳五行为立论基础。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什么?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四大和五行的区别?

    佛教讲内四大为人体、外四大为自然山川,而道教也有内丹、外丹之说,都是试图从宏观世界和人类本身的联系中宣扬教旨的博大精深,也是说明人和万物一样可以万年不朽!区别在于各自依托这种理论出现了更为具体的信仰行为,佛教衍生出了四大菩萨(文殊为火、普贤为风、观音为水、地藏为地),而道教则出现了气功和炼丹术。

    佛教的“四大”和道教的“五行”都是自然界的物质,他们有关系吗?

    佛教的四大和道教的五行是有关系的,都是自然界的物质。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71418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