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易经和佛学的区别,易经和佛教哪个起源早

内容导航:
  • 佛教和易经的区别
  • 易学与佛学的区别和联系?
  • 易经和佛教的区别?
  • 今日提问: 1:易经和佛法的区别是什么?
  • 南怀瑾是文殊菩萨转世吗
  • 为什么有的人能记得前世,而有些人却不可以
  • 佛教和易经的区别

    佛经佛教是改变人的,易经是预测学!

    易学与佛学的区别和联系?

    您好,关于《易经》与佛学,二者有根源性的不同——《易经》出于华夏大地,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佛学”这个称谓较为笼统,概指与佛教相关的学问,佛教是世界三大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摩尼佛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被承认的佛。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佛教,全名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佛学同易学同是大智慧之学,我个人认为,易经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主要是人间智慧,而佛教、佛学所涵盖的领域则穷达宇宙众生之根本。

    易经和佛教的区别?

    ‍‍

    天地未分,阴阳未判,混沌一体是为太极。太极生两仪,轻清上浮者为天,混浊下凝者为地,自此始有阴阳,定天地,名日月,分昼夜,辩男女。两仪生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后有年分四季,位有四方。四象生八卦而定天地宇宙大道,八卦继而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揭示宇宙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山海经》云: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三易之中《连山》《归藏》失传,后人见到的只是现在的易经《周易》。可见,易经已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所揭示的天地之道,做人之道,吉凶悔吝之理,事物发展的无定性之法,无一不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

    故而当今学术界评《周易》为中国人民古老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始宝藏。孔子学易作《十翼》,五十知天命而创儒家学说;老子读《周易》心有所得著五千言《道德经》,始有道家理论而成为道教鼻祖。严格地讲,《道藏》经典及儒家“四书五经”之精髓,是道教鼻祖老子与至圣先师孔子学习易经心性彻悟后所写出的心得报告。考证中国文化史,唐代以前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以儒道两家为主流的,凡帝王们的治国盛世,无一不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而佛学自纪元初期从印度传入中土以来,经历代高僧贤哲的解悟行证,至唐宋时期发展到我国佛学史上的最高峰,由原来的道儒两教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局面。佛学虽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印度,可到了唐宋时期,具有中国浓厚品味的佛学文化已经形成,佛法在中国已形成了宠大而完整的佛学体系——中国佛学。

    ‍‍

    今日提问: 1:易经和佛法的区别是什么?

    易者,变化之义;经者、法则,轨范。易经,变化的法则、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儒、道、中医、武学等文化皆源于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春秋以前,多用于日常蓍卜,而蓍卜之术,小道也!周公、孔子之后,鉴于易理之博大,遂渐渐引入人文文化。易理如大海,中国传统各门文化如江河,周匝万里,尽皆汇入大海。从人文文化角度来讲,易经所述之理,乃立身、立命之学。人生区区百年,身如何安立?吾人本命,生生不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吾人之本命如何复?离不开易理,易理者、义理也!《法华经》中,佛言:我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诸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佛观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六道中,轮回不息,于是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将宇宙、人生之真相,生命之本来,晓示以众生。令诸众生返本还源而已!如若说区别,易理更立足于现在,在现在基础上,去左右将来,如摩天大楼,它更立足于根基。而佛法,又分大乘、小乘。天台宗判教,又分藏通别圆。究竟来讲,它涵容的是整座大楼,穷过去、现在、未来,尽在当下。南怀瑾老居士,在其所述《易经杂说》(或《易经系传别讲》,时间太久,记不清了)中,曾说过,易经境界相同于华严境界。中国有五千年人文文化,佛法起源于印度,扎根于中国。佛教文化一入中国,便与中国文化一拍即合。唐宋时期,禅宗鼎盛,一花五叶,当时悟道的很多大德,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很多出家、在家人,易理、儒道文化养成极深,其佛法上的快速成就,也无不与此息息相关。明清时期,净土宗大德,蕅益大师,出禅入净,著作除了《弥陀要解》外,还有《周易禅解》、《四书藕益解》,以佛法义理为注,此即是明证。所以,文化、尤其是人文文化,息息相通,藕断丝还连,不宜强分。

    南怀瑾是文殊菩萨转世吗

    从南师一辈子的行为来看,他就算不是菩萨,至少也是在行菩萨行! 什么是菩萨?菩萨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全称是菩提萨埵,意思是”觉悟有情“。他老人家是圆寂了,古人说盖棺定论,我们看看他活着的时候,对、对中国有多大影响呢?对佛法的弘扬有多大的利益呢?大的不说,就拿我在的城市来说,我喜欢逛书店,当地最大的某书店,讲佛法的书,只有南怀瑾的是放一个专柜,一放就是很多年,从我去2005年看见到现在8年了,都没有变过,还是他一个人的书就能放一个书柜,我们想想看,在这个城市,这八年,他的书要卖出去多少?就这个城市来说,他对佛法的弘扬利益大不大?在这个城市,就高僧大德实修利益来说,利益最大的可能另有高人,但就书本来说,在这个城市他对佛法知识的弘扬是最成功的。一个城市如此,全国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从他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法禅宗的弘扬来说,就算他可能不是菩萨,但他的行为100%是菩萨行,把《金刚经》、《楞严经》等等佛经讲解的那么通俗易懂、深入群众,这不是觉悟有情吗? 还有,网络上早就有小道消息南师烧出很多舍利了,还据说舌头不坏,跟鸠摩罗什一样,说明他一生说法不错,当然我没有亲眼见到,也不知道有没有高僧大德印证过是否真舍利。但是还要问一句:没有舍利就不是高僧大德吗?谁规定的?那一本佛经上说佛菩萨圆寂一定要有舍利才算的?依据在哪里?佛法是般若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舍利的成就!佛菩萨圆寂后留下舍利是为了后人对佛法升起信心最终得到大智慧的成就,不是为了让大家修出一大堆宝石来。

    为什么有的人能记得前世,而有些人却不可以

    灵魂本身也是带能量的,这些能量是有记忆的,一般的人死后要经过49天去投胎,在这49天内,不同灵魂会碰到不同的情况,有的惊险,有的害怕,有的到处跑,有的相对安静,相对安静安全的,当然消耗的能量相对少,记忆就容易保存下来,当然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77478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