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马前课卦象,马前卦方法

内容导航:
  • 诸葛亮准确预言千年后张献忠的命运,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 马前课分男女排盘吗
  • 留连卦测算下跌是好卦吗
  • 宋人掘井中国人道之的道是什么意思
  • 马前课口诀详解
  • 诸葛孔明马前课的占卜方法是什么?
  • 诸葛亮准确预言千年后张献忠的命运,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诸葛亮“其智若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奇门遁甲,神机妙算,在历史上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而且是一个比一个玄乎。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关于诸葛亮的一个预言,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预言竟然准确预言了千年后张献忠的命运。那么,这真的只是巧合吗,还是其中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探究一二。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明末的张献忠,明末天下大乱,为了活命,待业青年张献忠揭竿而起,带领农民起义军,大败明军,一路上克凤阳、焚烧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

    据蜀碧录记载,成都东门外沿江十里,有锁江桥,桥畔有回澜塔,万历中布政使余一龙所建。张献忠攻打成都,拆了回澜塔,塔里有一古碑,碑文:“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据说这塔中的古碑文是千年前,诸葛亮特意留下的预言。

    当时,张献忠看到诸葛亮留下的碑文,十分恼火,命人毁了古碑,但是他心有余悸,担心预言成真,加强了安保工作,但是在三年之后还是死于凤凰坡之战,死因和诸葛亮千年之前预料的一模一样,被至清和硕肃亲王豪格于西充射杀之,乃知吹箫不用竹,盖“肃”字也。那么,这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

    据说,这个预言出自诸葛亮的预言书《马前课》,为什么叫《马前课》呢?那是因为诸葛亮习惯在出兵征战之前,在马的前面占卜一课,也就是所谓的卜上一卦。诸葛亮把这些占卜的卦象合成了《马前课》,全本共有14课。

    诸葛亮的《马前课》与后来唐朝袁天罡、李淳风写的《推背图》都是古代的神预言书,根据后人的研究发现,《马前课》中有许多内容与后来发生的历史高度吻合。比如《马前课》第四课中有:“十八男儿,起于太原;动则得解,日月丽天。”对这一卦的解释是:李唐起于太原,武则天称帝周。

    实际上,所谓诸葛亮预言张献忠命运的石碑内容,根本不符合东汉三国时期的用语习惯,倒更具备明清时期打油诗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石碑上的内容很有可能是痛恨张献忠的四川百姓或者是清朝统治者事后伪造的内容,以此来让百姓相信张献忠是一个十恶不赦之徒,必将受到天谴。实际上,《推背图》上的很多内容虽然后人看来是神预言,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就是所谓的事后诸葛亮,并非是真正地预言,只是后人有意为之,假意天命,搞得神乎其神而已!

    因此,这个关于诸葛亮准确预言千年后张献忠的命运的碑文,不可信,多半是别有用心之人安排的,古人这样的事玩得很溜,简直是屡试不爽!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张献忠虽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但是他最后面对外敌,誓死不降,尽杀自己的妻儿老小,更是留下遗言要求自己的手下在自己死后,与南明合作,此乃真男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失气节。至于关于他屠戮四川的事情,多半是清廷有意抹黑的。各位,你们认为呢?

    马前课分男女排盘吗

    不分。马前课是在出兵之前,在马前面占卜一课,即起卦的意思,所以不会区分男女排盘。马前课又叫马前神课,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家、散文家、发明家诸葛亮的著作,从字面上讲,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马前面占卜一课,即起卦的意思。讲述了自三国时期至“大同”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卦象,共十四课。

    留连卦测算下跌是好卦吗

    是好卦。流年卦就是占一年的运势,测得下跌,就是警示占主有风险,谨慎入市,趋吉避害。

    宋人掘井中国人道之的道是什么意思

    相传为诸葛亮于军中闲暇时写了一个《马前课》,是预测天下大事的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马前面占卜一课,即起卦的意思。第一课,山雷颐卦,谶曰:“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依谶文来看,托伪的痕迹很明显,若诸葛亮一开口便感慨自己“无力回天”,他就不会“鞠躬尽瘁”。因为当年他大可以避开刘备,任他十顾草庐都摸门钉。当年既肯出山,自然不会是抱着消极的态度,盖即使三分天下几十年,在后主当朝时还有戒慎恐惧,受尽谣谤,弄到要两次写《出师表》来明志,捱到五十多岁就死,那又何必耶。这分明是后代术士所造的预言,揣摩着诸葛亮的生平来说话,那才会一开口就那么丧气。定为颐卦,因为颐卦有“观颐自求口实”的话,意思是:看着人吃东西时两颐咬动,倒不如自己找东西来吃。造预言的术士以此譬喻孔明的行事。四句谶文,只有“八千女鬼”暗示“魏”字着边际,其余都是废话。《马前课》第二课是离卦。谶诗曰:“火上有火,火烛中土,称名不正,江东有虎。”火上火即是“炎”字,预言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其时东吴尚未灭亡,蜀后主刘禅则已投降。所谓“火烛中土”,即是说司马炎称帝,有如以光照烛中原。至于定为离卦,无非由“火上有火”的火触发,依卦象,离为火也。由此可知,《马前课》并非真的依《易》占而来,只是随着谶诗来牵合。《马前课》的第三课,为剥卦。谶诗曰:“扰扰中原,山河无主,二三其位,木终草始。”那是说南北朝了。“二三其位”,即是五国相继,亦即南朝的晋、宋、齐、梁、陈。若如此算,晋代的君主姓司马,陈代君主姓陈,那就谈不上甚么“木终草始”。术士一定将五代当成是宋、齐、梁、陈、隋,隋代君主姓杨,木字旁,是为南朝的“木终”。可是“草始”呢?若以宋代为准,宋代君主姓刘,只能说是金而不是木,造预言的方士一定是误记了齐代君主姓萧,有一个草头,然后才会说为“草始”。至于卦象,无非因当时局势大乱,是故便定为剥卦,剥是衰败之意。《马前课》的第四课,为解卦,谶诗曰:“十八男儿,起于太原。动则得解,日月丽天。”这是说到唐代丁。中间还提到武则天。“十八男儿”即是十八子,即是李字,指李渊李世民父子创立唐代。至于“日月丽天”,那是武则天自创的一个字,一日一月,下面一个空字,取日月当空之意,读如“照”。那就自然是“日月丽天”了。武则天主国是历史大事,因为她是几千年来唯一的一个女皇帝,预言自然要提到她。至于卦象定为解卦,那是以唐代为盛世,经过南北朝的动乱,到唐代,才算能享盛世,是如从厄难中“解”出来。第五课为否卦。谶诗曰:“五十年中,其数有八,小人道长,生灵荼毒。”这是说残唐之后的五代了。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国虽有五,然而君主却有八姓——后梁、后晋、后汉皆只一姓,然而后唐却有李、邈、王三姓君主,后周则有郭、柴二姓君主。这样一来,便可以说是“其数有八”了。八姓君主皆无一足以称道的人物,真的可以说是“小人道长”。卦象定为否卦,那是说五代时期是个民不聊生的衰败时代。《马前课》的第六课是兑卦。谶诗说:“惟天生水,顺天应人。刚中柔外,士乃生金。”这是说宋代。宋代赵姓,赵姓的郡望是天水,此即第一句“惟天生水”。至于谶诗,则是根据“河洛”天一生水。“刚中柔外”,指的是宋代的国势。有宋一代,先受制于辽人,及至金人兴起,辽人势衰,然后才宋金联盟,可是金人灭辽,再侵入中原,宋人便只能南迁,统治半壁山河。到了成吉思汗兴起,金人势衰,然而元人却一举吞金灭宋,是故可以说北宋南宋都给外人欺负,国力与唐代相差甚远。这便是“柔外”了。卦象取兑卦,亦无非是取“柔外”之意,兑卦的外卦两阴爻,即其取意。但说“土乃生金”则牵强,因为金人既末灭宋,而宋人亦与土无关。第七课说元代,卦为井,谶诗曰:“一元复始,以刚处中,五百相传,尔西我东。”这首谶诗说“一元复始”,目的只花点出元字,至于“五五相传”,别说元人帝位只传十代。但“以刚处中”以及“尔西我东”,则是说整个元帝国。元帝国版图之大,无与伦比,只是在汉土的元朝.却渐渐不能成为帝国中心,真的是“尔西我东”。《马前课》的第八课为益卦。谶诗曰:“日月丽天,其色若赤,绵绵延延,凡十六叶。”这是说明朝。“日月丽天”即是明代。“其色若赤”,指“朱”,朱色非赤若赤,传十六代。说为益卦,那是说明代是一个好朝代,但这点其实有保留,明中叶以后,生灵涂炭,苦不堪言。没有一个朝能够维持一百年好景,五十年不变已经很难得。 然后是第九课晋卦。谶诗说:“水月有主,古月为君,十传绝统,相敬若宾。”这一课令王亭之大为惊奇,因为王亭之见过清光绪年间的版本,其时清朝虽然腐败,但怎能猜得出“十传绝统”——最后的第十代皇帝,年号宣统,清朝即绝于此。至于“水月”加“主”即是清,“古月”即是胡,指胡人建立清帝国,这倒不必细说。王亭之觉得,如果清末版本的《马前课》真能作此预言,那么,造此寓言的术士使真的是神仙了。只可惜当年末将《马前课》的谶诗记住,“十传绝统”此句,旧版是否如是,那就不敢肯定。因为有可能是民初的书商改写谶诗,以图哗众。《马前课》的第十课是蹇卦。谶诗曰:“豕后牛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来无咎。”这首谶诗说的民国,卦象为蹇,蹇即是难,证明造预言的人,并不赞成革命。然而民初的日子,除了个别地区之外,亦的确战火连天,军阀混战,接着便是抗日了,真的可以用一个“蹇”字来形容。谶诗却亦好解。“豕后牛前”,指的如果是指亥年之后,丑年之前,那么便是子年,民国建立于壬子年,谶诗说得通。“千人一口”,即“和”字,那是指“共和”了。当时以共和为口号,跟帝制对立,所以谶诗有埋由提到共和。不过接下来的“五二倒置”,便要猜测了。照字面,“五二”倒过来是“二五”,那并没有其么意思。王亭之的解释却是——这是说算盘的算珠。算盘分两格,上格置二子,下格五子。那即是象征中国分裂有如算盘,未来是小榜在上,大格在下;如果将算盘倒置,则变成五子压二子,那就是说,始终是多压少,那就象征人民胜利,因为人民是大多数。北伐时代,国民党属多数;抗日后国民党贪污腐化,是大多数,这都可以解得通。至于“朋来无咎”,则指国共联盟,是故可以说是“朋”。《马前课》第十一课,是离卦。谶诗说:“四门乍辟,突如其来。晨鸡一声,其道大衰。”这首谶诗端的难解。曾有人说这谶诗是指日本侵华,当其侵略军来时,可谓“突如其来”,结果在一九四五年岁次乙酉投降。这是将乙酉解为“晨鸡”。不过王亭之却觉得,这乙酉年,可能是指西元二OO五年的乙酉。至于“四门乍辟”,则可能是指“开放”也。如果是这样,那么,目前大陆的反腐化、反贪污,很可能要到二OO五年才能成功,不过那时恐怕又要经过一番大变革。或曰:何以说这谶诗是指中共呢?那主要是受到卦象启发。卦为离,离的卦象是火,火红恰恰是如今中国的象征耶。接下来第十二课的谶诗十分好:“极患救难,是唯圣人,阳复而治,晦极生明。”至于卦象则为大过。那即是说,“晨鸡一声”之后便是“出圣人”的时代了。许多预言都说到会出圣人,例如“田间再出华盛顿”、“青青草自田间出”、“那时走出草田来”,这圣人出自农村,那到底是谁?然而能出圣人,能够扭转“晦”的局势,那亦不失为好事。谣谶与字谜谣谶制作,有一定的形式。因为它只等于是打字谜,而谜语制作固有格式者也。有一个故事很可以证明这点。刘宋元徽末年,有四位大臣用事,称为“四贵”,即是萧道成、袁粲、褚渊、刘秉。四人之中又以萧道成的最大。当时有一个人名为卞彬,是萧道成的心腹,妒忌袁粲等三人掌权,于是便向萧道成告密说,近日有一童谣——“可怜尸着服,孝子不在日代哭,列管暂鸣死灭族。”萧道成问他这童谣甚么意思,卞彬便解说道——“尸着服”,是“褚”字的“衣”旁;“孝子不在”是“孝”字去了个子,然后代之以“日”。这分明就是个“褚”字。至于“列管”,那就是萧了。那就是指萧道成只能暂时掌权,死后则为褚渊灭族。萧道成听了,点点头,说自会理会,及卞彬退下,萧道成大笑道:“这童谣是他自己造的!”卞彬造童谣时,便正依足字谜的方法,用“离合体”来扣“褚”字,用“寓意体”来射“萧”字。然而为甚么却会给萧道成看穿呢?正因为字谜作得太过精巧,若童谣出于儿童的感应,随口而出,那有如此精巧之理。

    马前课口诀详解

    马前课口诀详解如下:

    诸葛亮《马前课》第十二课,预言圣人拯患救难。

    前言:混沌不可说,乾坤载以道。后来人执迷,前道法云消。古有贤德圣,可知未来世。谶语传后世,谶兆惊梦醒。

    注释:宇宙诞生之前,“道”是不可描述的(无人知晓“道”的真实面目)。道创造了宇宙,万物遵循“道”的规律运作(人世百态及前生后世皆有迹可循)。后世之人(末法时期的人)沉迷物欲、执迷不悟,先人的道行由此失传,道法也像云烟一样消散。古代多有品德高尚圣贤之士,能预知未来世界。他们写下谶语流传后世,当预言应验之时沉迷梦中的人才会惊醒!

    诸葛马前课,据说是诸葛亮行军出行时,随时占算吉凶福祸的简便方法,由于方法简单,十几秒内,既可知道凶吉祸福,可以在马上立算,故称诸葛马前课。

    诸葛马前课也叫小六壬,其实是从奇门遁甲中简化出来的。

    大安:身不动时,属木青龙,凡谋事一五七(属四肢),贵人西南,冲犯东方,小孩婆姐六畜惊,大人青面阴神。 断曰:大安事事昌,求财在坤方,失物去不远,宅舍保安康,行人身未动,病者主无妨,将军回田野,仔细兴推详。

    诸葛孔明马前课的占卜方法是什么?

    诸葛孔明马前课,是诸葛亮行军或出行时,随时用以占算凶吉福祸的一种简便方法。给您,帮助您自测预知,求个吉利,图个平安。占算方法以大安为起点是正月,顺时依次是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转两次即为十二个月。月上起日,日上起时,最终落到哪一名词上,即可看内容。例如:你想占卜农历三月初五辰时的吉凶。那么从大安起数到三是速喜,再从速喜上起日,数到五是大安。再从大安上起时,数到辰时{辰在地支中排第5位}是小吉,查看小吉的内容便知。占语大安=诗:大安事事吉,求神在坎方。失物去不远,宅舍保健康。曰:行人身未动,病者主无妨。将军怀旧原,仔细于推祥。留连=诗:留连事难成,求谋日没明。凡事只宜缓,去者未回程。曰:失物南方见,急讨方称心。更须防口舌,人中且太平。速喜=诗:速喜喜来临,求财向南方。失物申未午,逢人路上寻。曰:官事有福德,病者无祸侵。田家六畜吉,行人有音信。赤口=诗:赤口主口舌,是非须要防。失物急去寻,行人有惊慌。=曰:鸡犬多做怪,病者出四方。更须防咒嘴,恐怕染瘟疫。小吉=诗:小吉最吉昌,路上好商量。有人来报喜,失物在坎方。=曰:行人主便至,交易甚是强。凡事皆和合,病者告上苍。空亡=诗:空亡事不牢,遇事无主张。求财无利益,行人有灾殃。=曰:失物寻不见,官鬼又刑伤。病人适暗鬼,祈祷保平安。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8142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