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徐悲鸿的马是什么马种(徐悲鸿画的马的名字叫什么)

徐悲鸿画过哪些马

1、双马 2、天马行空 3、扬蹄 4、奔腾 5、哀鸣 6、不用扬鞭自奋蹄 7、飞马 8、六骏图 9、八骏10、三骏图 11、又见行空 12、其它还有形态各异 几幅个马奔驰图

徐悲鸿的马有哪些

有河南马,伊犁马。哈萨克马,汗血宝马,蒙古马等还有骏马图。八马图

徐悲鸿画的马的介绍

《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徐悲鸿马的图片+图画简介

图片http://baike.baidu.com/view/1407783.htm

骁骑有如此 万里可腾行—从《双马图》看徐悲鸿艺术人生

中国传统文人画到了清“四王”以后,已入衰退。是徐悲鸿大胆冲破重重束缚,经过卓绝的求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揭开了复兴中国画的新时代,奠定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基础。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19岁慈父病逝,寿康百感交集,改名为“悲鸿”。鸿是一种大鸟,他希望能像大鸟一样高飞。从此“悲鸿”两字成了画家一生的预言和写照:以情待人,胸怀大志。

1915年夏天,徐悲鸿来到了上海。当时审美馆的高剑父和高奇峰看到徐悲鸿画的马图,盛赞道:“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之。”并为画家公开发表了第一张画马图。1917年在名流康有为的影响和劝说下,徐悲鸿东渡日本学习美术。半年后,应蔡元培的约请,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第二年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大师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进行长达八年的学习创作留学生涯。在法国,他常去马场速写,并积稿盈千。这为他后来画马打下坚实的基础。1925年徐悲鸿回到上海,立马举办个人画展。康有为称赞道:“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同年,北平大学又聘请徐悲鸿任艺术学院院长。从此,徐悲鸿成了中国画坛一代领袖。

在北平,大师独具慧眼,被郭沫若称誉画坛的南北二石(齐白石和傅抱石)曾先后得到徐悲鸿的扶持和帮助。大师不怕世俗非议,三顾茅庐,毅然把67岁的齐白石请到北平当教授,并亲自驾车接送陪同齐白石讲课。1931年7月,徐悲鸿赴庐山写生,途经南昌。当时失业在家的傅抱石,带上自己的作品拜访了徐悲鸿。悲鸿兴奋不已,大加赞许,并帮助傅抱石留学日本。

抗战爆发后,徐悲鸿到各国举办个人画展,把全部画款救济给难民和阵亡将士的遗孤。1948年徐悲鸿把南迁的全部费用发给教职员工,为迎接北平解放作好了准备。1952年2月国立美术学院改名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出任院长。

徐悲鸿中国画的艺术创作,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来,中国画勾线填色的传统方式,创造了注重物象的虚实明暗变化和结构精确的新画风。这一点也是鉴赏和鉴定徐悲鸿作品真伪的法宝。

本期介绍的《双马图》,是画家1944年创作的精品之作。徐悲鸿画马大多用的是皮纸,而《双马图》用的是宣纸,实属罕见。在笔墨运用上,画家把写意风格的技巧推到前无古人的极致。画家运用酣畅奔放的墨色渲染头、颈、胸、腿的部位,又以干枯笔法扫出鬃尾。马头仅用一根轮廓线,留一道空白表现高光,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而马腿犹如钢刀,鬃尾富有动感,使整个画面浑然天成,富有立体感。

徐悲鸿曾经讲过: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那是因为它是力量和重心所在。在这里,除了画家的功夫外,最重要的是画家在马上倾注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反映了画家的个性。悲鸿的马始终备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马的身上所体现的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气势磅礴,神形具足。马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人才的象征。徐悲鸿笔下的马没有马鞍,没有羁绊,没有骑人。画家笔下的马是觉醒的自由之神,是民族奋进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之魂。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84242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