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意思(昨夜西风凋碧树谁写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哪首诗?全诗是什么?

“昨夜西风凋碧树”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

【原文】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作品简介】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收录于《全宋词》中。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416035-5654180.html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文_翻译及赏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代·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闺怨 , 写景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著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鉴赏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著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著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晏殊

谁怜散髻吹笙,天涯芳草关情。 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菸草平如剪。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昨夜西风凋碧树这首诗的全文是什么

【原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直译】 昨天晚上,西风劲吹,青翠茂盛的树木都丧失了生机。(今天清晨),我一个人登上高楼,看着天边远路,直望到尽头,(也不见佳人的归影)。 【鉴赏】 气候陡寒,万物凋零,不由忧切远方的佳人。晨起就登高望远,希翼看到丽影归踪,沿路越望越远,直到天之尽头也不见心上人的身影。久久凝眸,不甘放弃,只望奇迹出现。希翼幻灭,更加难以抑制思念的情怀。 整句使上片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却不见天涯人。 【原词】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 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 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即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回答者: lqlwlk – 同进士出身 八级 2008-11-21 14:27 多读才能理解,内心的感受,看别人的只是表面 回答者: 32yun – 初入江湖 四级 2008-11-21 16:56 怎么说呢,回答起来不是太容易: 给你个我自己的理解吧 古人都有登楼的情节,从早些的纣王的建”摘星楼”,到后来的登黄鹤楼,以及《岳阳楼记》,这是一种诗人的风雅或追求,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是传承,居高临下。头上千古风云、南星北斗、月皎月如钩,身边落霞、松风,脚下长河、平湖、萱草。美是立体的,身在楼中,楼在画中,想不感慨都那难!更何况是诗人。所以“独上西楼”就再正常不过了。 楼外:西风凋碧树,思念亲人\感慨自己,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你说“路”还会有尽头吗? 这首词之所以好,就是因为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细腻,读罢令人感慨良多。

昨夜西风凋碧树 全诗是什么?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下一句是什么

昨夜西风凋碧树的下一句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全诗是: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昨夜西风凋碧树下一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下一句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8448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