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知识

西周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西周青铜器有何新的特点)

西周有什么著名的青铜器?

1、虎戟镈——于1958年藏于我国故宫博物馆内,其藏品的高为44.3厘米左右,铣距在27厘米左右,重量在十六千克。其藏品属于西周时期打击乐的一种,出现于西周的中期阶段。

2、大孟鼎——出土于我国古代清朝时期的道光年间,此件器物属于我国古代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中的重器。之所以名为大孟鼎,是因为这件藏品的作者名为孟者而得名。

3、虎父乙鼎——现藏于我国故宫博物馆内。此件藏品的造型是我国古代西周早期最为常见的一类造型,因其器物内壁一侧近口之处刻有铭文虎父乙三字,而因其得名为虎父乙鼎。此鼎名中的虎指的是这件青铜器主人的族名,父乙指的是青铜器主人已故的父亲,排在乙日祭祀,在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每天都需要祭祖先,所以需要排列祭祀的顺序,依序而祭。

4、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的铸造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5、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西周著名的青铜器介绍

1、体量最大的盘,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以铭文字数而言,虢季子白盘字数稍逊(111字),但就制作之精良与体量之大,则以此盘为最。年代:西周,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2、毛公鼎;此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重器。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05克,鼎呈圆形,半球状深腹,圆底,三足呈兽蹄形,双耳竖立。整个造型中规中矩,凝重素朴。鼎器除颈部饰环形纹外,别无其他纹饰,显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着清新而庄重的气息,似乎挣脱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阴影。这一方面体现了青铜器由鼎盛开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文化思想的变革。鼎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计499字,是目前所见铜器上最长的铭文。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周天子对毛公盾的册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文辞典雅,可与《尚书》媲美。铭文书体匀称规整,严谨精到,线条质感饱满,丰腴圆厚,是全文书法的典范,历来为书法罕所重,认为“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3、散氏盘,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盘上的铭文共357个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散氏盘于康熙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1933年随故宫文物南迁,后辗转赴台。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天亡簋,西周初期青铜器。

德方鼎,西周早期青铜器。

宜侯夨(cè)簋(guǐ),西周早期青铜器。

小盂鼎,西周早期青铜器。

何尊,西周早期青铜器

虢季子白盘,西周晩期青铜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

兮甲盘,也称兮田盘、兮伯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那些?

四羊方尊,还有司母茂鼎,子龙鼎

西周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西周青铜器具有更多的本时代特点,趋向简朴、长铭。酒器爵、角、斝、觚、觯、方彝等基本消逝了,壶、罍、盂、樽、鸟兽樽仍继续保留。盛食器的簠、盨和注水器匜是新出现的器种,造型大方而实用。匜、盘足一套盥器,相需为用,发现常一起出土。《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贵族豪华生活可见一斑。青铜钟由先前3件为一组发展到大小8件为一组。这一时期的列鼎制度尤其盛行。簋也常常成2、4、6、8双数出现,与鼎相配。器型上鼎、甗多做蹄形足,毛公鼎可作为典型代表。鼎与盘有的有流口,盘有的有腹耳。簋的圈足下常有3足。鬲多做折沿,弧裆,出现了带有火灶的一种特殊形制的鬲,在方鬲灶门外还铸一受刖刑的俑人浮雕。壶一般有套环双兽耳。戈援前锋多呈三角形。

夏商西周青铜器的种类

青铜器的种类

  1.“簋”是古代用来盛放稻、黍、稷等食物的食器,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古代的人们在宴饮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在席上,所以簋的圈足下面多附有三(四)足或方座。在商周时期,簋是很重要的礼器,在祭礼时与鼎配合使用,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簋的基本形状为圆腹,圈足、侈口,两耳或四耳,耳部或作小兽状、或作鸟状,或有垂环,变化较多。

  2.“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流行于商代早期到春秋晚期。

  3.“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流行于商晚期到春秋中期。

  4.“觯”(音质)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

  5.“卣”是一种酒器,专用以盛放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6. “爵”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圜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

  7.“鼎”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8.“矛” 刺兵,用于刺杀。矛头由身、骹两部分组成。流行于商到秦时期。

  9.“斝”(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流行于商到西周早期。

  10.“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据专家考证,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爵常配对而出,成为当时礼器组合形式的核心。

  11.“鬲”(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春秋中期后十分盛行。

  12.“壶”盛酒或盛水器。有圆形、方形、扁形等多种形状。流行于商代,到汉代以后都有。

  13.“铙”(音挠) 乐器。形似铃,有中空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口朝上,以锤敲击。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使用。

  14.“盉”(音禾)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盘之间有链相连接。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时期。

  15. “盘”是一种水器。形制较小的盘也用于盛水洗手,大型的盘则可用来洗浴。一般是浅腹,圆形,有足,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16. “戈” 勾兵,由戈头、木或竹柲,柲冒和铜鐏四部分组成。有直内戈,曲内戈等几种形式。流行于夏到战国时期。

  17.“刀” 作为兵器, 或作为工具。流行于商早期或西周中期。

  18.“兕觥”(音四公)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由流和鋬,盖做成兽头或象头形。流行于商晚到西周早期。

  19.“钺 ”(音月)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状像后来的大斧,有穿,安有长柄。流行于夏商周三代.

  20.“钟” 祭祀时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中等几种形式.流行于西周东周时期。

  21.“匜” (音仪)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22. “圃盨”铜簋体圆深腹,双兽耳,方口唇,圈是,颈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凸兽首,左右均饰兽面纹,足饰兽面纹。

  23.“铎”(音夺)铎为大铃,有柄有舌,振舌发音。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4. “豆” 成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5.“玺印” 秦代时皇帝印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汉代又称“章”和印信。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方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佳证。

  26. “炉” 焚香用的。上有盖,下有底座,盖上常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动物。

  27.“镜” 照面用的。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大多铸有钮和纹饰。除圆镜外也有方形镜、菱边镜、葵边镜或带柄手镜等。

  28.“鼓” 用于占战争指挥进退或用于宴飨乐舞中。有横置的两面鼓,也有筒状,底中空形的。历史较早,商周时期始用。

  29.“胄”(音宙)作战时代的盔,又称兜鏊。圆帽形,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胄顶有插缨饰的管。流行于商到战国时期。

  30. “剑” 属于短兵器,可手持和佩戴。有身和茎两部分组成。流行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31. “缶”(音否)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缶。流行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

  32.“盨”(音须)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消失。

  34.“钟” 祭祀时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中等几种形式.流行于西周东周时期。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xinzhishi/8502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