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美食

你所不知的内蒙古的过年习俗

1)你所不知的内蒙古的过年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大部分地方都要吃年糕和年夜饭。春节一到在外漂泊的游子就会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在外心情劳作了一年终于可以高高兴兴的回家与家人团聚。想知道内蒙古的春节是怎样的吗?那么就跟小编一起走进内蒙古文化吧。

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

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蒙古族的除夕夜,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目。家家屋里的灯必须点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尽情娱乐,一夜不睡,直到天明。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

大年,也就是春节。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各族群众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正月初一,祭敖包、祭天地之后,热闹的拜年活动开始了,以前多数人是需要骑着骏马相互拜年的,小辈的要行叩头礼;大家先到长辈的家里(蒙古包)里拜年,然后再邀请亲戚朋友到自己家里。一直忙活着,叩节、拜年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在此期间,酒肉、歌舞是不变的主题。现在,蒙古族多数仪式简化了,但春节期间一定会盛装,穿上蒙古长袍,祭天仪式仍然非常隆重,最主要是供奉酒、肉、奶制品,跪拜之后,再是家庭内部给长者尊者拜年,最后才是向家庭外部的朋友拜年。

初二开始,在内蒙古春节习俗中,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的生活怀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

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在内蒙古春节习俗中,正月十六早上,有相互给对方脸上抹黑的习俗。

2)你所不知的湖南打油茶习俗

打茶油的习俗起源于唐朝,它是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打茶油也是潼族人民用来招待宾客的食物。在不同的场合他们能调配处不同的茶油。打茶油体现了少数人民的智慧和礼仪之道。下面的湖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关于打茶油的习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种饮食习惯。侗语称为dosxeec,意为放茶、做茶。当地汉话称之打油茶。其主要原料是“阴米”。阴米都预先备制,制法是:将糯米拌油或粗糠后蒸熟、阴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状,去掉粗糠。打油茶时先将阴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备用。接着把配料花生、黄豆、芝麻等炒熟。配料没有定规,时鲜瓜菜、猪肝、虾米都可以放,还可以放些葱花、姜丝等作料。

原料准备就绪后就煮茶水。放一把米在锅里炒到焦黄,再添上本地土制的上好茶叶炒拌几下加水煮沸,滤出渣子。把茶水倒进盛着米花等原料的碗里便是油茶。春节期间的油茶还要加两块手指宽的油煎糍粑。北部地区喜欢在油茶中放红薯。

油茶可称侗族的第二主食。过去,人们不仅早餐吃油茶,每顿饭前都要吃油茶。油茶是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特别是妇女往来,常聚于一起打油茶。吃油茶只兴用一只筷子。客人吃了油茶不还筷子,表示还要再吃;还了筷子,则表示多谢主人,不用再添了。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责怪儿孙不孝。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也喜爱喝油茶。离开侗乡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乡姑娘,仍喜爱打油茶。

侗乡人从那朝那代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无法考证。据侗族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种油茶树,家家户户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打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我们家乡地区湿度大,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人觉得非常劳累的时候,如果能喝上那么一两碗油茶,过不了多久,满身的疲惫便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同时迎来的便是一份难得的过冬好心情。

3)你所不知的吃玉米的好处

你所不知的内蒙古的过年习俗

可以放在厨房中烹饪出来的食物可以说是非常多的,而普遍的食物更是十分常见,玉米无论是煎炸烹煮都是十分美味的,甚至也有些店铺会售卖玉米汁,你知道吃玉米有什么好处吗?本期健康饮食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1、降血压降血脂

丰富的钙可起到降血压的功效,有促进细胞分裂、降低血清胆固醇、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因此,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中美洲印第安人不易患高血压与他们主要食用玉米有关。

2、预防胃肠疾病

玉米富含镁元素,能加强肠蠕动,促进机体排出废物,不仅能预防便秘、痔疮,还能预防结肠癌和促进已患肠癌的病人好转。

3、增强脑力

玉米能刺激大脑细胞,增强人的脑力、记忆力和人体新陈代谢力、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常食玉米有益健康。

4、玉米降糖

玉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玉米须有利尿降压、降糖作用,煎汤饮用,可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者的日常饮料。

5、延缓衰老

玉米中丰富的维生素E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分裂、增强皮肤的弹性、延缓皮肤的衰老、预防皮肤病变,其中的黄体素、玉米黄质还可以延缓眼睛老化,刺激大脑细胞,让大脑细胞保持活力。

6、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玉米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现代研究证实,玉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协同作用。

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因此,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7、明目

玉米含有类黄酮,对视网膜黄斑有一定作用,所以多吃玉米有明目作用。

4)你所不知的基诺族春节习俗

你所不知的内蒙古的过年习俗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基诺族文化流传至今,基诺族的春节习俗还不为人知。下面,小编将给大家逐一介绍。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届时由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与此同时还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胆、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一种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组成礼物,送给邻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顺颂赞美之词。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长老(家族长)家祭祖过年,长老要设宴款待,按规定入席。

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视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过年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但没有统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择日过节。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杀猪宰牛,准备丰盛的食品,并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

年节期间,男子身穿镶边无领对襟订、棉布褂和白、蓝色裤子;妇女穿绣花无领对襟小褂和镶红边黑色的前开合短裙或长裙,挽发髻盘于头顶,戴白厚麻布后披翅帽。大家聚集广场,除共同唱歌跳舞外,还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儿童最喜爱的是会箭枪和陀螺;妇女荡秋千和玩鸡毛球;小伙子掷标枪、踢球、踩高跷。男女青年还一起翻竹杠。节日里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是敲大木鼓。大木鼓,基诺族人民视为最神圣的器物。平时挂在“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家里,严禁动用,只有过年节时才能敲击。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ZhouKan/63565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