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吉他老师说每一个吉他爱好者都逃避不了的两个名字: beyond、黄家驹,真的是这样吗

吉他老师说每一个吉他爱好者都逃避不了的两个名字: beyond、黄家驹,真的是这样吗?

分析一下问题,这话太绝对了。

全世界那么多吉他爱好者,中国的有很多,外国的就更多了。相对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Beyong,知道黄家驹的就很多。相比国外,外国人知道Beyond的就很少了,毕竟,全世界人口70亿,中国才14亿,并且外国人大部分都说英语,比汉语更广泛。

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吉他老师或吉他爱好者不知道Beyond的。甚至,可以说,没有Beyond,中国爱上吉他的人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即使你否认,这也是事实。而不是因为什么某某所谓的“中国摇滚教父”。

虽然我们很喜欢Beyond,喜欢家驹,学习Beyong精神。就像李小龙,为中国功夫,中国电影作出巨大贡献。但我们不能把他们神话了。

况且这样的问题太绝对了,容易引起非粉丝的反感,甚至语音攻击。所以,最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性阅读。谢谢

是的,刚开始几乎都是学beyond的歌,后来总有几个反骨的狗回过头来骂那些学beyond的歌的初级者,我就遇到过不少,到现在我还是经常玩beyond的歌,但是那几条狗怎么弹琴都忘了。

至于这个说法我觉得基本上大多数吉他老师是这样的。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黄家驹对于音乐的贡献不单是歌曲本身,而且延伸到了吉他这门乐器上,都知道说起黄家驹自然也离不开他喜欢的吉他,他自己也多次说过,是吉他带领他进入了音乐这条路,他离不开音乐,也离不开自己心爱的吉他,吉他是家驹创作歌曲的必备的武器,所以,那些喜欢家驹喜欢音乐的小伙伴都用吉他梦想走家驹一样的路。

还有一点就是家驹的歌曲很适合吉他演奏,弹唱或指弹都可以,加上难度不大,一般刚开始学吉他的小伙伴是很快能入手演奏的,像这种歌曲好听又好弹,并且经久不衰,歌曲内容健康向上,是很受吉他老师和吉他学员们喜欢的,所以吉他老师有这种说法就很正常了。

希望大家通过吉他,以及家驹的歌曲带小伙伴们走入音乐的世界。

吉他老师说每一个吉他爱好者都逃避不了的两个名字: beyond、黄家驹,真的是这样吗 - 爱唱歌

吉他是不是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乐器之王?

首先提出我的观点: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乐器之王,钢琴要比吉他更合适。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定下一个标准:什么样的乐器才能称得上是“乐器之王”?

吉他老师说每一个吉他爱好者都逃避不了的两个名字: beyond、黄家驹,真的是这样吗 - 爱唱歌

表现力、泛用性、功能性、普及程度……评判的标准有很多。但好在前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方向。

众所周知,世界三大乐器是钢琴、小提琴和古典吉他。为什么这三样乐器能在众多乐器之中脱颖而出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表现力。特别是钢琴和吉他,它们既具备宽阔的音域、优美的音色,又拥有完备的和声功能,可以完成多种形式的音乐表现,独奏、协奏、伴奏,都能够出色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那么从表现力来说,钢琴相比吉他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钢琴的音域比吉他更广。吉他只有3个8度,而钢琴有7个8度。音域更广的乐器能发出的音符更多,因此钢琴的表现力比吉他更强,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这意味着在调式的选用、音乐的起伏、和声的结构等方面,钢琴都要比吉他更好。

吉他老师说每一个吉他爱好者都逃避不了的两个名字: beyond、黄家驹,真的是这样吗 - 爱唱歌

其次,钢琴的和声功能要比吉他更强。这是由于两种乐器不同的演奏方式决定的。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一个手指头就可以独立发出音符,从理论上来说,人的十个手指头可以同时在钢琴上发出十个音。而吉他演奏需要左右手之间的配合,一个手按音品一个手拨弦才可发音,虽然可以通过点弦等形式实现一个手指头发声,但是相对来说局限性更大。在和声功能上,同时发出的音更多,自然能够提供更多的和弦色彩,同时钢琴上大跨度音域之间的配合,也要比吉他来得容易。

吉他老师说每一个吉他爱好者都逃避不了的两个名字: beyond、黄家驹,真的是这样吗 - 爱唱歌

第三,范围限定到“现代流行音乐”这个范畴内,钢琴显然更具普遍性。从当今音乐的主流形态来讲,基本每首流行音乐里都会用到钢琴,而吉他并非是编曲中的必备元素,使用的都不多,甚至不用。在普通听众看来,木吉他通常和民谣这种音乐风格挂上关系,电吉他则更多属于摇滚。吉他在其中大放异彩的民谣和摇滚风格,相对流行音乐来说已经属于小众,更不用提爵士、funk、雷鬼、布鲁斯、R&B这些领域了,而吉他的表现力在这些领域,其实是非常强的。

吉他老师说每一个吉他爱好者都逃避不了的两个名字: beyond、黄家驹,真的是这样吗 - 爱唱歌

综上所述,虽然吉他和钢琴各有各的特色和趣味,本人也对吉他更偏爱,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钢琴仍然是比吉他更适合成为“乐器之王”的乐器。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7875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