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当年人们为什么歧视流行音乐

当年人们为什么歧视流行音乐

其实很多人不是不喜欢,而是有时代感。什么年代听什么歌,已经习惯了,要想改变有点难度,所以听歌就能听出年龄,是有根据的。

流行音乐主要还是多在于抒情,音乐层次浅,多在于情和爱,在他们看来有些无病呻吟。与古典音乐音乐相比也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度不够。流行音乐也只流行一段时间,对后世产生不了深远影响力。


当年人们为什么歧视流行音乐 - 爱唱歌

大家好,我是粤乐哥,音乐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这样分析比较恰当。

一,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比较保守,加上流行音乐本来就是西方爵士音乐引进来的。而人们已经习惯了听民族音乐和革命歌曲,所以很难接受流行音乐。

二,当时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人们很少接触外面的新鲜事物。人们都沉醉在东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当时的人们愿意听中国文化的一些音乐,所以对流行音乐也有一种抵触。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对新鲜事物都还是非常抵触的,举个例子:房产,股票,电商,微商,直播等等这些行业刚刚开始人们都不接受的。

三,我记得我老爸曾经对我说流行音乐,是这样评价的。他说你们现在的流行歌曲有什么好听呀,整天就是情情爱爱,一点都不正经。当时的老一辈喜欢国内的民族歌曲和解放后的革命歌曲。

四,还有一点就是时代在进步,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的思想比较陈旧,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我知道当时男女处对象都是靠介绍相亲的,有的人都快结婚了,男女双方还没有见过面呢。所以说在当时人们歧视流行音乐是很正常的。

以上几点就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谢谢!

勃拉姆斯用了21年时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流行家中几位能有勃拉姆斯这般严谨的精神?而且流行音乐品质普遍不行是事实。论品质,哪首流行歌曲能和舒伯特写的最一般的艺术歌曲比?

音乐圈有个歧视连,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瞧不起玩流行的,但是这帮人都瞧不上玩说唱的。主要还是流行乐多在于抒情,音乐层次浅,多在于情爱,在他们看来有些无病呻吟。与古典音乐音乐相比也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度不够。流行乐也只流行一段时间,对后世产生不了深远影响力。不像正统古典有莫扎特,肖邦,贝多芬等诸多音乐大师护航!


我们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受古老的文化影响,大多数人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很多都喜欢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娱,比如川剧、京剧、越剧、豫剧等等地方戏剧。流行音乐实属西方文娱音乐,所以大家都还未接受,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不太接受流行音乐的原因。


谈谈大陆流行音乐现状

大陆流行音乐的现状就是逐渐的娱乐化。

形成这样的原因我觉得有一下几点:

1.消费模式的变化和传播模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CD专辑时代已经死亡,歌手的盈利渠道消失。

2.歌手出专辑已经变得艰难,实体专辑已经很难营销,而制作成本高昂,发行公司已经不愿意为此买单,歌手的公司也不愿意就此买单。

3.已经众多的演唱会现在越来越少,除了个别歌手,大多书歌手的演唱会处于赔钱状态,而歌手开演唱会一时赚钱,二是进一部提高影响力,但是现在一场演唱会下来,不如参加一场综艺,而我们知道综艺的传播速度更快,而且出场费更高,还有就是不累,没有演唱会那样的高强度。

4.网络传播的好处是快,能最快的提升歌手的知名度,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版权意识淡薄,可能很快就会盗版,线上宣传购买虽然方便,但是其实绝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消费意识,以前免费下载的歌曲,现在需要收费下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不如听免费的。对于不是铁粉的人来说听谁的都是听,这也是很多歌曲出单曲频繁很少会专辑的原因,单曲最少看起来价钱低一些 ,还能慢慢薅些羊毛。

5.混乱,缺少监管,网络的方便也是抄袭更加方便,各种抄袭案件多不胜数,还有拼凑,裁剪等等。

6.一些歌手面对诱惑抵抗失败,歌手的身份成了敲门砖,频繁参加各种节目捞金,当然也可能是公司的安排,艺人是要给公司挣钱的。

7.网络的便捷更加剧了流量效应。具体不多数,大家都清楚。

您好朋友!谢邀!我是小小曲儿,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

我国的音乐发展太快,转风太快,是我个人的基本看法。如果从最早的传统音乐说起,正宗的官方的音乐就是所谓的雅乐了,即便如此,音乐的体裁依然欠缺明确,鲜明和主流。反而是不入流的民间小调,民歌,勃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播力。不得不提的是另一种艺术形态——地方戏曲的发展,要远远超过音乐的成就,这里不宜展开了。

全国解放以后,政府大力提倡新音乐,包括挖掘传统音乐,引进外来音乐,创新新音乐,使我国音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挖掘整理的《二泉映月》,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六十年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都是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音乐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台湾邓丽君和台湾校园歌曲,引发的流行音乐潮,香港的粤语歌曲,都对内地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启发引领作用。西北风,岭南音乐,摇滚等等,是那时期三十年中国音乐的黄金时代。

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陆流行音乐的特征已经不太明显,各种流派,唱法各有特色,但是能够持久,占有主流地位的音乐形式,迟迟没有出现。这样的一个平台期,也许正是一个更大音乐时代崛起前的准备吧!

个人观点。请指正!

2016年的秋天,自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莫兰蒂”刚走,百无聊赖中我刚好看到某台好声音的演唱比赛。毫无疑义,这是一台很精致很煽情的演唱。流行音乐走到今天,资金进来了,做生意的人进来了,因而她散发着空前绝后的妖娆和妩媚。但是,同时虚浮渗透进去了,技巧渗透进去了,花哨渗透进去了,交易渗透进去了,尽管,我不否定,在特定的某时某刻,我说的是,很短暂的某时某刻,台上流出来的眼泪是真的,但是,我却始终相信,他们终究感动不了很多人的心。

这说明了很多问题。除了她仅是以音乐为中介的一场彻头彻尾的娱乐闹剧,除了关于音乐的灵魂、信仰、态度的欠失,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中国大陆这些年、乃至整个华语原创音乐真的没有任何的进展,相反,在物质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今天,甚至还在毫不迟疑地倒退。

叫我如何不怀念属于我们的上个世纪的90年代?那个港台产生罗大佑、李宗盛、张国荣、Beyond;大陆产生崔健、魔岩三杰、唐朝乐队的巅峰年代?我不是怀旧,我只想说,真正的音乐不是需要我们钱包鼓涨了才能消遣的奢侈品。对于演唱者,它是深藏于内心世界的隐秘情感的一门科学艺术;对于绝大多数的倾听者,音乐是诗。谁能理解,70后的我们那一代,曾经是带着虔诚的心态把流行音乐当作诗歌来听呢?

作者:章剑峰,男,1976年出生于福建安溪乡下,中文系毕业,曾任《泉州青年报》编辑、记者, 后自主创业,创办商贸公司至今。业余时间爱音乐爱写作,发表诗歌散文若干。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音乐随笔集《歌迷》。《歌迷》一书在各新华书店及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网上商城均有销售。2013年郑州国际书展上该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参展书籍中销量冠军。《歌迷2:耳朵的陶醉》、散文集《城市鸟声》待版中,寻找合作方或同好者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520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