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红歌曲

红安女网红歌手

为什么说湖北自古人杰地灵,湖北出过哪些名人

每个省份都可以这么说,这算是通用的广告词。想知道湖北有哪些名人,可以去打开博雅人物网看看,这个网站收录了各省级行政区从古自今的名人,湖北省有3248个,全国排名第11位。最多的是山东省,有7957个。

湖北省从古自今,家喻户晓的名人有屈原、宋玉、伯牙、钟子期、伍子胥、王昭君、庞统、刘禅、刘秀、陆羽、毕昇、李时珍、孟浩然、朱厚熜、张居正、米芾、陈友谅、明玉珍、董必武、林biao、项英、黎元洪、李四光、聂海胜、雷军、周鸿祎、冷军、李文亮、徐帆等。

这只是一小部分,名气不大的占多数,并不是他们不厉害,而是不在那个领域的普通人就很难听说他们的名字。

而在冠华所著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当中,湖北省只上榜了两人,屈原和李时珍。人数前三的省份是河南省、陕西省、山东省。

你提的这个问题有点不合时宜、会产生地域之争、还有点影响安定团结!全中囯每个地方的人都自古以来是人杰地灵!都出现过非常多的名人!并不只是某一个地方才是这样!民间有一种说法“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是对湖人的认可和赞扬!

不好意思,我是来唱反调的。这个问句太笼统了,开头就“自古人杰地灵”。不是预设前提吗?

所谓的“自古”,还有自古以来,一直如此。湖北最早属于楚国。楚国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作不懂礼仪的南方蛮夷,成为诸侯群嘲的对象。而如今作为湖北人代称的九头鸟,也并不是完全正面的评价。

红安女网红歌手 - 爱唱歌

为什么会被群嘲呢?主要是因为楚国与中原各个有很多不同。这也与楚国一直向南发展,拓展了很大的版图,同时也就必然吸收了原来土地上的大量土著和土著文化。

这种文化上的融合,造就了与《诗经》分庭抗礼的《楚辞》。所以,也就是出现了湖北名人中的第一人——屈原。

这个时候的楚国,因为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相交融,也确实出现了一批人才,著名的也就是伍子胥了。

不过,这个时期也有个名言“楚虽有才晋实用之”——湖北的人才都跑去山西上班了,留不住人。

再往下寻找,竟然发现汉光武帝刘秀也是湖北人。在我的印象里,刘秀不是河南南阳人吗?好了,勉强算是吧。但即使算上刘秀,汉朝以后,就真的没多少名人了。直到唐朝出了个诗人孟浩然。不过,孟浩然之所以出名,并不是自己的诗作多好,而是交了个好朋友李白。

于是,湖北的名人就这么零零星星的在历史长河中偶尔冒出一个,便再次归于平淡。

第二个集体涌现名人的时代,是明朝。

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是从西到东,再从北到南。而这个南,首先是江南。不论是东晋,还是南宋,都以江南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南文风之盛,得以彰显。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才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政治中心的南移,牵动文化中心南移,文化中心南移由带动经济得以发展。所以,江南文人也是与“苏湖熟,天下足”相生相伴的——这里的“湖”是指的湖州。

但在明朝开始,原本支持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的江南地区,受到明朝的刻意打压。一是税赋繁重,一是科举录取率低。

这又导致了江西、湖北等地人才的涌现。也正是明朝开始,才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而取代了江南地区。文人中的公安三袁。官员中的张居正。洪武朝之后,明朝不再设丞相,张居正则实际承担着丞相的职务。

另一个湖北名人是嘉靖皇帝。一个地方诸侯,入继大统,还能把满朝文武操控掌股。这在一个王朝的中后期,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不过,正如张居正出生后,家乡的山都秃了好几年。张居正之后,再没有湖北人做过丞相。

而到了清朝,原本的湖广省,被一拆为二。湖南岳麓书院直接就打出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一幅对联。湖南把“楚”文化的大旗扛过来,又与湖北做了切割。果然在此之后,大量湖南人涌现出了。与此同时,湖北则显得单薄了许多。

直到清朝末年的武昌城头一声枪响,之后的232名共和国元帅、将军大批量的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涌现出来。

总之,一个省的名人涌现,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条件。能做到持续不断的出现名人,是不可能的。正常情况,一定是隔一段时间,才出现一批名人。

而湖北省涌现出名人的三个时间段,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春秋时期的湖北,作为楚国的领土,一直有与中原分庭抗礼的意思。在文化领域,便出现了与诗经对抗的屈原。这很大可能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的结果。

明朝的湖北,江南士人被刻意打压,经济被刻意盘剥。相对的,湖北人反而后来居上,获得了相对充足的发展空间。经济的逐渐南移,使得湖北逐渐占据重要位置。湖广熟天下足,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出现。

至于近代,武昌起义在湖北发生。以北洋军阀和革命党在湖北对垒。之后的北伐战争,湖北也被推到了前线位置。

经济、文化的南移,也把湖北推到了矛盾的中心地带。就类似黎元洪,本来只是中级军官,楞是被群龙无首的新军从床底下拉出来做了总督。

所以,那有什么地灵。只是趋势的转移,使得一方土地成为了热点。而在这热点中,自然出现了相应的热点人物。

与抗战时期的川军、粤军、桂军、滇军等基本保持着独立指挥体系及独立建制的地方部队不同,鄂军不但实亡就连名存也做不到了,这一点甚至还不如基本中央军化的湘军、粤军、黔军等地方部队。

但是,国民党军队中依然有一些湖北籍的上将,其中一级上将一人,还是逃台后才最终晋升为一级上将的,其余上将全部为二级上将或中将加上将。

下面我们就大致介绍一下国民党军队的湖北籍上将们。

何成浚(后排右二)

“蒋介石首席谋士”、陆军二级上将何成浚

出身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何成浚,湖北随州人,其军事生涯高光时刻基本都发生在中原大战之前。

北伐战争期间,他出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实际担负着“军师”、“谋士”及“说客”的职能角色。阎锡山掉头转向国民革命军,就是何成浚游说的结果。

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也少不了何成浚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蒋桂战争中,何成浚还促成了唐生智召集已转投桂系的旧部倒戈反桂。

中原大战中,出任湖北省主席、武汉行营主任的何成浚,利用蒋介石提供的大量银元、烟土、美女,拉拢分化了冯玉祥、阎锡山部的很多战将,帮助蒋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1935年4月,何成浚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抗战期间,他长期出任军委会军法执行总监。

徐源泉公馆

张宗昌直鲁联军旧部、陆军二级上将徐源泉

湖北黄冈人徐源泉,原为张宗昌旧部,在北伐及东北易帜后转投蒋介石。黄百韬就是这时随徐源泉归附的蒋。

中原大战中,第十军军长徐源泉隶属何成浚指挥,与友军蒋鼎文部、杨虎城部等一起在平汉路击败了冯玉祥的部队。自此,徐源泉也开始依附于何成浚。

1935年授衔时,徐源泉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抗战期间,徐源泉在先后率部参加的南京保卫战及武汉会战中都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先是在南京沦陷前提前率部过了长江避险,再是武汉失守后擅自率部开到平汉路以西,被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押解至西安,并提请蒋介石将其撤职查办。

后在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浚的干预下,徐源泉被调往重庆上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算是平稳“着陆”了。

抗战胜利后,徐源泉退出军界,后来逃去了台湾。

彭孟缉(前排右一)

出自湖北的其他国民党上将

朱绶光,湖北襄阳人,长期出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部参谋长,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蒋作宾,湖北应城人,1942年去世后被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孔庚,湖北浠水人,1947年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

彭孟缉,湖北武汉人,曾任台军“参谋总长”,1959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

除了以上获授上将者,国民党军中还有诸如夏斗寅、万耀煌、贺国光等比较知名的湖北籍中将,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了。



请关注@司马砸光,预定更多精彩~

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不代表新营销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ewmarketingcn.com/archives/85841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